《资治通鉴》 第十一卷 汉纪三
【原文】
于是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以所乘骓马赐亭长,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示中郎骑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杨喜、吕马童及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户,封五人皆为列侯。
【译文】
这时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把船停泊在岸边等着他,并对项羽说:“江东虽然狭小,土地方圆千里,民众几十万人,却也足够用以称王的了。望大王您火速渡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到来,无船渡江。”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做什么呀!况且我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而今没有一个人归还,纵使江东父老怜爱我,仍然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啊!即便他们不说什么,难道我就不感到心中有愧吗!”于是就把自己所骑的骏马骓送给了亭长,命令他的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汉军交战。
仅项羽一人就杀死了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身受十多处伤。这时项羽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司马吕马童,就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背过脸,指给中郎骑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买我的头颅,分给万户的封地,我就留给你一些恩德吧!”即自刎而死。王翳随即取下项羽的头颅。其余的骑兵便相互践踏着争抢项羽的躯体,互为残杀的有几十个人。到了最后,杨喜、吕马童和郎中吕胜、杨武各夺得项羽的一部分肢体。五个人把项羽的肢体会合拼凑到一起,都对得上,因此便分割原来悬赏的万户封地,将五人都封为列侯。
【材料解析】
项羽这个人虽然脾气不好,做事任性,但是他有一个优点,那就是重感情。谁只要尊重他,跟他关系好,他一般都会手下留情,为别人着想。但也正是这种妇人之仁的性格,才使得他一步步陷入绝境。我们都知道,以项羽的能力,刘邦不知道被项羽杀死多少次了,可就是因为刘邦给足了项羽面子,所以在项羽有能力杀刘邦时,没有及时痛下杀手。
重感情、妇人之仁的人,如果活在底层是可以平安过日子的。但是一旦到达某一个段位后,那就千万不能随便感情用事了,否则只会让自己万劫不复。人有的时候,该绝情的时候就应该绝情,决不能心慈手软,因为适当的无情和自私,本身就是在保护自己而不是伤害别人。你对别人心慈手软,其实就是对自己残忍。项羽这种妇人之仁的特征,一直影响着他,甚至影响到他做出错误的判断。
吕马童原本是项羽的得力干将,后来背叛项羽归顺刘邦。对于这种叛徒,按道理就应该赶尽杀绝才对,可项羽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反而处处替别人着想。垓下之战,项羽突围至乌江,眼见大势已去,看到吕马童在围剿他的敌对军中。项羽表现出仁慈之心,临死之前还助叛徒获得封赏。
人家都如此背叛你,甚至作为故人居然亲自带队斩杀你,这种人不先杀掉都不解心头之恨。可项羽念及旧情,想以送自己的头颅给对方,让对方获取赏赐。这就好比,人家压根不把你当回事,你还舔着脸一心在照顾对方的前途和未来,这种人不是善良,而是愚蠢。
现实生活中,弱者就有这种明显的性格特点,知道打不过,为了展现自己的尊严和慷慨,便主动成全对方。刘邦向对手示弱,他知道保全自己才是根本,而不是为了成全别人。以前,我也非常愚蠢,明明知道别人在背后搞我,我为了获得对方的好感和认可,反而主动在对方面前当小丑,结果得到的依然是无情的抛弃和人格践踏。
很多原生家庭不好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父母总喜欢在别人面前贬低、挖苦自己的孩子,试图来博取周围人的欢乐和认同。这样的人父母,本以为通过自己或自己的孩子供他们取乐,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帮助。实际上,这些人其实是特别看不起这类人的。因为人具有天然的慕强心理,对弱者只有同情、施舍而不是尊重和合作。项羽本以为这样为吕马童着想,估计是为了想让对方给自己留一个全尸,或者激发对方的羞愧心,结果对方转头告诉主将,最后把项羽大卸八块。
妇人之仁,分不清敌友,总是幻想对方能同情自己,理解自己,殊不知在狠人或者没有道德底线的人眼里,你就是一个被人利用的工具。
一个人的成败,其实真的跟他的性格和思维有很大关系。从个人情感来说,项羽是很有人情味的,他临死都在念及旧情。几次三番都可以弄死刘邦,就因为刘邦当初给足了他面子,一直对他称臣示弱,所以才没有对刘邦赶尽杀绝。还有自己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状态,就容易吸引到什么样的人才过来。项羽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最后吸引到的也是龙且,钟离眜,丁公这种人才。反观陈平,吕马童,韩信这类极具理性的人离开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