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无论是通过手机上的微信、微博等各类社交App,还有其他媒体、书籍,乃至于和身边的人或者客户、同事交流,都很有可能了解或学习到大量新的内容和知识。
一般碰到这类觉得对今后的自己会有用的信息和内容,你会怎么处理呢?光是点“收藏”肯定是没用的。
谈一点个人体会。
自从加入007写作之后,我尝试过强力研读万维钢老师的《高手》。虽然之前很多内容是在专栏读过,因为听过的。当时都听的很过瘾,觉得很有用。但是很多内容也很快就忘记。
直到上次我写了一篇关于“强力研读《高手》有感”的文章之后(简书里面有)之后。曾经只出现在“巨人的工具”里面的一小段的关于“呆伯特”作者亚当斯的介绍和采访,直到万老师最近在第二季专栏里面又聊到他的新书,我仍然准确回忆起他当时提出的“要至少在两个领域超过25%的人实现多维度的竞争力”。
这么看来,看过、读过、学过都不能代表真正学到了,只有你主动地在大脑里再次“加工”,即掰开、揉碎了,好好吸收了,乃至于使用了,才可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所以,秉着有了好的价值观,也要有配套的方法论的原则,自己总结方法如下。
一、尝试强力研读。研读不光光是阅读。相信从字面上,你也能体会到二者的不同之处。那么研读的标准是什么呢?首先,好书至少读两遍。用万维钢老师的话说,第一遍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读是为了跳出来。第一遍读完安全把自己沉浸书中,跟着作者的思路走就好了。而第二遍,则要结合着书中观点和思想,边读边思考。这是以一种“要带走书中全部亮点”的精神去研读。相信我,这样不会轻松,但是收获很巨大。
二、做好“专属读书笔记”。以前想到读书笔记,总会觉得压力山大。看过别人写的很好的笔记,总会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但其实呢,大错特错。因为首先,读书笔记本来就是完全写给自己的,所以是不用考虑什么文笔的。(又纠正了自己的一个错误观念)。
但读书笔记的前提是,必须有大量自己的看法。可以记录下作者的提炼和总结的观点,但是自己的读后产生的想法是最珍贵的。必须记录下来。(再次提醒,不必在意文笔,能说清楚即可)
我们知道,一般的知识进入短期记忆容易,进入长期记忆可能困难。而做笔记可以读完之后,起到回忆的作用,加深大脑的印象。
就如“精英日课”专栏所说:“读书笔记”是对一本好书的最大敬意。
三、写作—“再创造”。我们都体会过那种,读到好的观点“拍案叫绝”的感觉。好的想法和观点是会激发读者本身的想法,这称之为“灵感”也未尝不可。
读完一本书两遍之后,做好读书笔记之后,就可以开始写一篇读后体会了。或者用自己有想法的观点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积累写作素材很好的方式。因为007每周都需要写出一篇文章(此时想“自豪地”说不知不觉自己坚持了四个月了),往往也会有不知道下一篇写什么的困惑。有了好的素材,就不用担心了。
在开始写作这条路上,我也有过无数的彷徨迷茫。但是剖析一下,那都是担心自己写不好、写完了没内容可写,文笔太差,这又是误入做一件事情还没开始就想太多的困境。想起多日前,和同事谈到办健身卡去健身房的事情,细节记不清楚了,但是当时自己一本正经说出那句“我不想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时,同事诧异的表情。
分享一句:
连续写上十年、你会有所收获的。-和菜头
也许不用十年时间,连续写上七年,也会遇上未来的自己。何况,我还有那么多一路前行的战友。怕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