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到12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儿童教育专家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3到12岁是形成良好性格的关键期,3岁以后孩子的性格基本已经定型,在这一阶段养成的性格将伴随孩子的一生,如果你觉得孩子在性格上有某些不如人意的地方,这时候一定要给予纠正,去塑造孩子的良好性格,比如有的小孩胆小不敢玩有难度的游戏,不敢一个人睡觉,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主动让孩子做一些冒险类的事情,让孩子一个人去买东西,让孩子一个人睡觉,等等,改掉胆小的性格。
爸爸带孩子荡秋千,孩子害怕的抓着爸爸,不肯放手,爸爸我害怕,我要掉下去了。爸爸说道,不会的,你抓住两边的绳子就可以了,孩子仍旧不放开爸爸,要求下去,爸爸只好把她抱下来,自己坐到了秋千上说,你不玩的话我可要玩儿了,爸爸开始荡秋千,爸爸越荡越高,孩子开始羡慕爸爸,你真厉害。爸爸问道,要不你再来试试?孩子点点头,爸爸再次将孩子放在秋千上,孩子仍旧不敢用力荡,爸爸就慢慢推动秋千并安慰她,第一次玩儿都是这样的,只要你抓紧绳子就不会掉下来,放心我在旁边看着你。听了这话,孩子胆大起来,秋千越荡越高,欢笑声飘荡在半空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心智开始发育,世界观的形成,独立意识也就越来越强,这期间经历的事情很容易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养成,如家庭不和谐,孩子会出现敏感自卑,父母工作忙,疏于照料,孩子会比较独立,也会跟父母比较疏远,性格容易偏激。 家长大权包揽,处理好孩子所有的一切,孩子就会变得习惯依赖,家长的长期引导教育,对孩子性格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孩子性格内向,就要引导他多跟陌生人接触,孩子性格自私,就要引导他多跟小朋友分享,下面分享几点性格教育的注意事项。
第一点,不能答应孩子的无理要求,现在的孩子都被溺爱,长大后性格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多半是溺爱造成的,家长无条件接受孩子的无理要求,就会滋长这种心态,所以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家长不要满足,甚至一次都不能妥协,要跟孩子讲清楚道理,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第二点,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性格爱好。作为家长,我们无权要求孩子,事事都按照我们的意愿来做,往往会忽略孩子内心的感受,常见到某些家长总是强加给孩子很多要求,孩子也不说话,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时间长了,孩子的性格就变得没主见。
比如孩子该放下游戏机去写作业了,家长最好不要用强迫的方式,拔掉电源之类的,跟孩子聊聊,去写作业的重要性,尊重他们的意愿,能让他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
第三点,始终如一,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与价值观输出要始终,处理同一件事要用同样的处理方法 ,如果你今天允许孩子这么做,明天没有任何理由就告诉他这样做不行,就会给孩子造成思维混乱。你或许会忘记自己的不一致,可孩子绝对不会忘记,当有一天你发现孩子变得任性不听话,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自己造成的。
第四点,适当给孩子一点权力,有时孩子会对某件事很感兴趣,你不让他做,他却执拗的一定要做,这时我们不妨给孩子一点选择的权利。
孩子想要探索小区的公园,有的家长担心弄脏衣服,担心有坑,有灌木丛伤到孩子,可是这种保护会让孩子很失望,可能会伤害到孩子。
第五点,让孩子别人的感受,一个不自私,乐于分享的孩子,一定能别人的感受。家长们可以尝试让孩子知道我们的辛苦,培养孩子,理解别人感受的习惯。可以对孩子说,今天妈妈上班很累,都是为了给你挣学费,帮妈妈捏捏肩,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就会反思自己有没有做错事,惹妈妈生气,会开始体谅妈妈的辛苦,并用做一个听话的孩子来回报。
第六点,言出必行,曾子杀猪的典故流传很广,说的是家长,做到言出必行,不用语言欺骗孩子,比如有家长为了让哭闹的孩子穿衣服,骗孩子说给他买冰淇淋,等孩子把衣服穿上,家长却自以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好糊弄,没有兑现买冰淇淋的承诺,结果下一次再穿衣服时还用买冰淇淋的招数,孩子却丝毫不相信了。
第七点,对孩子保持耐心。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以怎样的态度对他,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成为他性格中的一部分,家长对孩子没耐心,给孩子喂饭,怎么都喂不进去,就开始动作粗暴,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大的伤害,即便是自己在忙时,孩子来要你陪他,也要耐心的解释,忙完才能陪,而不是呵斥着告诉孩子,一边儿去玩儿。
第八点,让孩子承担一点责任。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家长就应该叫孩子陪自己一起来捡玩具,并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孩子玩具乱扔的坏处,儿子奔跑跌倒,让他自己站起来,让孩子明白,是自己盲目的奔跑才导致的跌倒,而不是把这份责任怪罪给绊倒他的物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可塑之才,如同一棵成长中的小树,家长对孩子性格的引导至关重要,一个性格良好的孩子完全可以在12岁之前培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