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读后感
从《左传》到《史记》,再到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赵氏孤儿”这个文学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
故事的结构本身很简单,但却传颂千年,这个情节并不复杂的故事,铺展于历史的长河中如此之久,可以与不同时代的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而盛衰不歇,《赵氏孤儿》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成为了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象征。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大报仇》又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对原本《史记》之中的史实做了一定的改动,并非原版照搬。戏剧情节叙述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赵氏一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惨遭灭门,唯一幸存的是大夫赵朔的妻子,身怀六甲的庄姬,庄姬所生之子名曰赵氏孤儿。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在赵家门客程婴的庇护和培养之下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赵氏孤儿》是中国戏剧史上有名的悲剧,从庄姬的大爱自杀,公孙杵臼的慷慨赴死,程婴献上亲生儿子替赵氏孤儿赴死,到最后,程婴难忍妻儿的离去,忍痛十五载后自杀。剧中虽有恶人交构,但为了赵家赴汤蹈火的人,仍出于忠肝义胆的大情节之中。王国维对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在中国悲剧的发展史上有着准确而且独到的见解,“可列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也。”
整部戏剧,最突出的便是精神的体现。每个义士的忠肝义胆,赵氏孤儿最后对仇恨的解读,都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人们对抗争精神的解读。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纯真和无所顾忌的时代,更是想象力迸发的时代。《赵氏孤儿》也典型的反应了那个时代,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向邪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抗争精神。这几经反复的抗争,正义的艰难体现,艰难的战胜和消灭邪恶,这这正义的胜利并不是所谓的和解,而是积累,在子子孙孙的前仆后继之中得以雪恨。这在中国的故事之中,并不是个例,赵氏孤儿的雪恨与愚公移山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剧本的最后,以锄奸报仇为结局,则鲜明的表达了中国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传统观念,完成复仇主题。
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了给别人看。《赵氏孤儿》之中,将原本美满,衷心的赵氏一族,满门屠杀,这便是悲剧的总基调。无论如何,这赵氏的孤儿变永永远远是孤身一人了。紧接着,庄姬的自杀,韩厥的自刎,公孙杵臼的大义赴死,都是对赵家一门的绝对忠心。直到最后,程婴难忍丧子失妻之痛,自杀而死,这些都是悲剧的构成,是这个故事的总基调。客观的反映了中国悲剧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