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是在分享《在慎独中,做什么?》之前,增加两篇小文中的第二篇。
前一篇小文,我们分享了对“格物”的解读。这篇分享对《大学》中“视而不见……”句的解读。
“视而不见……”句,对于慎独的练习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因为,这句所描述的是在慎独中的状态。如果理解了这句的内涵,练习者就会知道,在慎独的过程中,自己调整心智状态的方向与目标。
“视而不见……”句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要从TA所在的整段内容来看,TA所在的那段文字是: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在之前的长文中,我们已经给大家介绍过,《大学》是本“动态入定”的教科书。是用来教人学习“动态入定”的。
“动态入定”的心智状态与我们平时的心智状态,不是同一种状态。在慎独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让自己从“平时的心智状态”跳出来,进入“动态入定”的心智状态。
“视而不见……”句所在的这段文字就是讲,要从“平时的心智状态”中跳出来,然后,“动态入定”的心智状态又是什么样的。
这段文字的前半部分: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是说要跳出我们平时的心智状态,《大学》把这叫“正心”。
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些都是人的平时心智状态中的情绪。跳出这种心智状态以后,人就不会有情绪了。
一个人没有了情绪,进入“动态入定”的心智系统以后,又是一种什么感受呢?
这就是后半段的内容: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心不在焉”需要用现代心理学的概念来解释:
《大学》中的“心”包含了“前意识”与“潜意识”两个概念。我们平时的心智状态是“前意识”在主导,“动态入定”的心智状态是“潜意识”主导。
“正心”,正的是“前意识”,让“前意识”不发挥作用。“心不在焉”是“正心”的结果,“心不在焉”就是“前意识”不发挥作用的意思。
那么,“前意识”不发挥作用以后,人又会有一种什么样的认知感受呢?
这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不见”并不是看不见,而是,一种不动念、不动心的“视"。
"不闻"也并不是听不到,而是,一种不动念、不动心的”听“。
“动态入定”与”静态入定“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动态入定”并不回避生活、工作,就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练习内在“入定”的状态。
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不论做什么都照做不误,但是,不论做什么都是不动念、不动心地去做。因此,即使是吃东西,因为是不动念、不动心地吃,所以,食而不知其味。
新来的网友可能会觉得不好理解,一个人不动念、不动心不是什么事都不会做了吗?
“动态入定”是人类的另一种生命状态,一个人不动念、不动心了,反而会比你在动念、动心的状态下,做事做得更好。
《养生主》中庖丁说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老子说的“无为”,都是对“动态入定”的描述。
在孔子、老子、庄子那个时代,中国人普遍能认识到“动态入定”这种心智状态。就连《心经》中的“五蕴皆空”,讲的也是“动态入定”的状态。
只是到了后世,中国人对“动态入定”越来越不了解了,甚至不知道还有“动态入定”这么回事。幸好到了王阳明这里,重新又冒了一下火花。
王阳明说的“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就是在“动态入定”中的表现。
而慎独就是训练“动态入定”的心法。
后文分享:《在慎独中,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