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霍妮焦虑基本理论,童年经验的重要性:
认为儿童期经历对心理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不是说儿童期经历影响了什么,而是如何影响。有两种方式:
一是童年受到的不公正,虐待,可被追溯的经历;
二是这些童年经历如何影响性格结构,或者说整个经验带来了哪种性格结构的发展。
2
防御机制的类型:
捉摸不定,永远无法固守己见,对自己说过的话矢口否认或者信誓旦旦说不是那么回事,让他们做确切的报告是不可能的;
犬儒主义,拒绝承认冲突,否认和嘲弄道德标准,表现为生活中一副痞子相,但不知道自己实际相信什么;
盲点作用,对现实的自己和理想形象的差距视而不见,比如一方面标榜自己善良而人格完整,一方面背后诋毁说人坏话,感情麻木;
分隔作用,在矛盾冲突中自我失去了整体感,将自我分割成小块,矛盾依然存在,冲突悄然消失,也就是“人格分裂”;
合理化作用,通过推理自我欺骗,合理化是所有基本冲突建立在防御机制的一个支点;
过分自控,是抵御矛盾感情是情绪冲击的一个大坝,早期为有意识,后期多少有些自动化;
自以为是,有明显的攻击倾向和超然特质结合,企图用宣称自己是一贯正确来平息冲突。
霍妮把这套围绕在焦虑的基本冲突建立起来的防御机制,称为保护性结构。霍妮说,要解决冲突,不是用理性的决定、逃避、意志力就可以解决的。唯一的方法是要改变存在于人格本身导致冲突产生的条件。
3
埃里克森提出的同一渐成说:
人格的发展是指从生物上、心理上、社会上人的整合,根据主要冲突的不同,可以把人生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同一性从不同维度来划分,有不同分类,如从个人与集体来划分,有个人同一性与集体同一性;从潜意识与意识来划分,又分为自身同一性(角色、人格、工作等)与自我同一性(属于潜意识,可以感觉到它工作,却感觉不到整个过程)。
埃里克森提出的真正的同一性指个人的特质和信仰等人生重要问题的自我意识的完善,即个人内部的状态和外部环境相整合和协调一致。认为同一性的追求贯穿一生。埃里克森把个体从出生到临终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包含对立的双极斗争的社会心理任务,每一个阶段依次过渡。
1),婴儿期(0-1.5岁)
这个阶段的婴儿任务为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现希望的实现。用一个公式表现就是:“我就是我所能自由给予和占有的我。”埃里克森称之为相依性,是信任感的实质核心。是以后阶段尤其是青年期同一性发展的基础。
2),儿童早期(1.5-3)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为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和疑虑感。体现意志的实现,儿童信念为:“我就是我所能自由意欲的我”。这一阶段任务顺利解决为个体以后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理念的态度产生重要影响,为遵守秩序法制生活做好准备。
3),学前期(游戏期)(3-6)
这一阶段儿童为获得主动感避免罪疚感,体现目的的实现。埃里克森把学前期又称为游戏期,可见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性。游戏有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游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角色游戏或者白日梦,另一种是共同游戏。信念为“我就是我所想象的我和所能成为的我”。
4),学龄期(6-12)
为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现能力的实现。此阶段儿童信念为:“我就是我所能学会进行工作的我”。
5),青年期(12-18)
为建立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的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这一阶段开始把前面阶段遗留未解决矛盾开始进行解决,也为下一阶段开始做准备,与成人处于同一地位。为人生重大问题如婚姻、职业开始做准备。
6),成人早期(18-25)
为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青年男女由自我同一性开始走向共享的同一性。为以后婚姻的亲密感准备。
7),成人中期(25-50)
为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止感。这里的繁殖感不仅指生儿育女,还有工作上的创作事物与思想。
8),成人晚期(50-死亡)
是人生最后的阶段,为获得完美感克服失望感、厌恶感,体验智慧的实现。老人为了避免失望沮丧,开始整合自己的一生,承认历史承认现实,承认自己做过的好事和失误,甚至跨越疆域来总结。
读后想法:
人的每个阶段常常不完美,根据弗的力比多的“停滞”。可以说,如果青年期自我同一性以及前面阶段遗留问题未解决完善,会不利于成人早期共享同一性及亲密感。
即使结婚,婚姻中的亲密感仍然需要自身努力,克服自身未建立完成“同一性”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