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宝宝专注力的行为从大到小,每一项你可能都做过
用语言、行动粗暴打断正在专注工作的宝宝
如唐僧一样嘴碎而唠叨的妈妈,这么干涉孩子没法专心致志读书;宝宝想要自己拿杯子喝水,大人大喊一声:别动!吓得宝宝不知所措。
大人过度干预宝宝的行为
有些事儿,宝宝明明可以自己完成,但是偏偏大人怕麻烦,于是“代劳”。比如有的宝宝明明可以自己进食,大人却怕宝宝自己吃饭弄脏衣服和地板,还嫌宝宝自己吃得太慢,不如大人喂饭快,宝宝自己还没吃几口,大人就不耐烦地抢过勺子喂饭,打断宝宝注意力。
环境太杂乱,玩具、绘本随意摆放,分散宝宝注意力
玩具和绘本杂乱无章,宝宝有太多的选择,想看绘本,又被玩具吸引,想玩积木,玩着玩着又看到了拼图……做哪样都半途而废。
无微不至的照顾,对宝宝关注度太高
你冷吗,你要喝水吗,吃个苹果好不好,哎呀你这么做不对,让妈妈教你好不好……
就让宝宝安静地待会吧,就算是个大人,如此嗡嗡嗡也烦躁不堪了。况且宝宝犯错的过程就是探索、发现,体验后果的过程。请别剥夺宝宝犯错误的权利~~
蒙特梭利有句名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被打扰的宝宝不专注,不独立,缺乏好奇心和创造力。当宝宝专注某件感兴趣的事儿,要是没人打扰,这种专注就会变成TA自身具备的品质。如果总是被打扰,他的专注力就会慢慢丧失。长大以后,一个人如果做任何工作、事情都无法集中精神,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情,他很难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
通常3、4岁的孩子,只能维持注意力大约15分钟、5岁左右大约20分钟、到了6岁增加为25分钟左右。也就仅此而已。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长短,很大程度上和家庭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不同年龄段孩子维持注意力的时间
宝宝的注意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越小的宝宝,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1岁的宝宝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3-5分钟,可别小看这短暂的时间,读完一本薄薄的绘本,讲个故事,或者听首儿歌,足够。
两岁以下宝宝不看电视
这是来自AAP(美国儿科学会)的忠告。电视节目的画面和声音瞬间千变万化,呈现高度刺激性。宝宝会被吸引,但这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宝宝没有主动的关注和研究,对培养专注力没有帮助。
一个安全、舒适的游乐场
宝宝在家里,应该有一个安全且舒适的地方。它可以是婴儿床,加了挡板的大床,有安全围栏和门锁的宝宝游乐场。米粒妈建议,宝宝6个月开始,能独坐了之后,就该准备安全围栏和地垫啦,让宝宝在里面自由自在玩耍,不会因为接触到某些安全隐患被父母大声喊“stop”。这是培养 宝宝专注力的基础建设。
阅读和朗读,提升宝宝专注力的最佳方式
朗读,当然也包括阅读本身,可以激发想象力,在脑海中画出图画。同时它也能刺激语言发展。宝宝在阅读和听读时,必须启动知能,才有办法像解码一样看懂文章的意思。视觉在接收文字讯息时,会启动一连串的认知步骤,帮助我们进入声调、气氛、文句逻辑结构和原有的知识库
让宝宝自己选择
宝宝对他们自己选择的东西比大人硬塞给他们的更感兴趣。比如,宝宝都爱玩沙玩土,在大人看起来脏兮兮的东西却是宝宝的最佳玩具。1岁多的时候,看见沙子简直像发现了宝藏,能玩上好一阵儿呢!
“宝宝的专注力不够,等长大就好了”还在被这样的“理由”自欺欺人吗?别再把撒手不管当做静待花开了好吗?每个宝宝天生自带专注力,只不过它很脆弱,需要大人精心保护。与其等孩子长大了,不如从宝宝一出生开始做起。也许就是日常生活中一点点观念的改变,我们却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家长你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那么他们才有可能会有耐心。
事实上,孩子无时不刻不在向着父母学习各种行为模式。家长在自己家里只看 一个孩子的时候,是难以有对比的感受,然而在幼儿园里看到很多孩子的时候,这种来自家庭的差异性就十分明显了。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或者家庭)的作品,从一个孩子身上就可以看出整个家庭的环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