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
人论学习爱谈方法、现象,却不爱举实例,似是因为太干枯无趣,或者罗列事迹不免有种自满的嫌疑。我选择直接写出自己在理解这个短语的过程,将主观的思维过程罗列出来,露出残缺与破绽,这样不更具有直观性吗?
我选择先找权威方面的解释,『反者道之动』放到原文语境:一是说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二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看到这,在回看句子本身,取消倒装结构便是『道之动也,反者』,再依译文说翻译『道(事物)之动(运动的方向、方式)也,反者(相反或反复)』。
一般我理解也就到此结束,大白话也就意义的衍生例如『运动变化、对立面、循环往复、转化、负面』,简单几个概念叠加后,便再放在四海皆准的话语中,也就是回到权威的注解。
但这样理解算完了吗?我的疏漏便是他人的代入和缺少自己的思考,喜欢用结果来验证,最终使学习成了一种信息的堆积和粗糙的临摹,短时间的思考必然是没有效益。于是我选择了同一文本的其他解读,先选择南怀瑾先生的《老子他说》,『反者道之动』倾向于相反方向转化,打坐越是无聊越要坚持,做事要会这番低谷到了熬过去便可,领导要注意群众中的反对意见,对立是发展的动力。作为《老子》的入门书籍说到这里也算通俗易懂,但作为学习难道只求到通俗易懂就行吗?或者因大师讲学而放弃自己的理解,可能因学问悬殊有不及,但不妨碍自身有思考和反驳的机会。
南怀瑾先生能否作为国学大师吗?可能是,称号是别人冠上去的,选择学习材料主要看材料的质量,材料主人的人品荣誉与此无关联,顶多也就作为一个引子让我们进入。而这本《老子他说》作为入门尚可,细作研究便有偏颇,好比拿《三国演义》当史实、《西游记》当教义研究,
再看河上公、张其成、陈鼓应等著名的专家,都将『反』解释为:循环往复。但这个时候我反而产生疑虑了,像在怀疑一个确凿的不在场证明,相比于主流的专家声音,我开始在网路中寻求不同的见解,特别是关于反驳的见解(这就是反者道之动吗?)
【老子】解读七:道为何偏要“反向运动”?道作为的方式为何“柔弱”?
这篇文章来自一名教育学者,反驳了主流的关于『循环往复』的见解,从原文出发,这才发现自己的解读其实没有按照原来的语境,在『反者道之动』前还有一段『上士闻道,中士闻道,下士闻道』讲道的特性为『不为常人所道』,之后则举例表达观点,以经释经『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这些例子都是老子用来解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每一个例子似乎表达了一个思想,即你看到的、听到的不一定是真正的,把问题具体化、复杂化、表面化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但这正是我们人所爱表现的『不讲实在』。『动』若用老子原句解,有『一动分阴阳』,动则是破坏平衡,形成阴阳对立,而『反』则是合于阴阳,最终复返先天,返璞归真,『反』的过程是表面上的损耗实际上的复归,那动是分出阴阳,反就是合乎阴阳了?
思考到这里我出现了疑惑?对反者道之动反而更困惑了,这便是我学习的瓶颈,被困在了抽象的概念对立中,只明白了『大道至简』却还是不理解『道之动』和『反者』的关系,于是我开始寻找更为透彻的解释,不是专家,而是民间的声音。但到这里,『反向运动』的观念代入了我的思考,不是强调循环,而是强调通过反向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接着我又在整体上去寻求整本《道德经》所要阐发的思想和『反者道之动』作为一种学习方法相联系,『反者道之动』作为道德经里较高级的逻辑阶层,不应该直接用简单的字词拆解来推断,而是应该用理解前面简单逻辑的基础上理解,而这就需要通读整本道德经。
因为通读的过程太过于费时费力,以我资质很难一下明白其义,这时又要回到名家对《道德经》的释义,理解『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些基本概念,而这些基本概念又建立在『道』这个概念上。
『非常道』、『非常名』让道脱出了我们的语词和认知,『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欲』是驱动力,『妙』是最终达到的境界(好的、平衡的),『徼(读较)』则是感知的边界。『无为』经常被我理解成犬儒主义式的『无所作为』,但《道德经》中则解释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至于无为』,对于译本解释说:“研究世俗学问,情欲一天比一天多,研究大道,情欲则减少",这既没有解释『道』,也没有解释『无为』,『为学日益』可以理解为学习让知识广增,那『为道』呢?道是宇宙论里最开始的奇点,是第一个产生的能量运动,道的运动产生万物(想起西方的单子论),介于老子的理论过于抽象,便不能用通常的科学理论解读,它没有范式,只有『悟道』。再回到『为道日损』,可以想象这是个回复的过程,同『为学』对应,前面知识广增,后面知识广减,这里便出现了违反常识的意见。
为什么我们要减弱自己的知识?我试图用最后的『无为』来作推导,无为便是『无所不为』,也不谈『有为即无为』,否则又回到前面老子所先抛去的『名』,无为是境界也是方法,后者是放到国家战略层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博弈双赢是,四两拨千斤是。『为道日损』是卸下知识的武装,因为他们早已充盈你的身体,这时信息的累积已经成了一种负担,就要『为道』来减轻,就像某些武林前辈面对有所成的弟子总要说:『现在要忘掉你之前所学的。』
这不就是『反者道之动』吗?
站在相反的位置,事物充盈之时就要找到空的那面,意见冲突时站到共识上,『反』是对立面、潜藏面、未使用的逻辑、未发之箭,正是因为老子没有给定语义范围才给我如今运用的机会。
这便是我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