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那天从电影院出来,就想写篇关于这部电影的东西,后来一直没写,我想了想原因——其实也没什么原因,就是懒。
我记得以前写《当幸福来敲门》的影评时说,每次看《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都会看到这部电影不同的东西,以America现代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为主体呈现出的乐观,奋斗,或是在变成废物时的那种深有同感,又或许是在影片接近尾声时看到主人公在沙滩上奔跑带给我的泪水。总之每一次看都会被不同的点所触动,而《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我从第一次看,到现在,大概看了19遍,每次所得到的东西和看到的却总是一模一样。
这种感觉无法形容,因为用文字说出来的话,总觉得有那么一点矫情,或许这也是为什么看完那个电影后,坐在座位上哭的像1900错过那个女孩以后的心。
或者说我始终带着一种理解1900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我能知道他为什么依旧会跟着弗吉尼亚一起被炸成碎片,连带着人们脑子里的记忆一起,沉入海底。朋友的小号不会像里尔克诗里的城墙,住进1900的心里,只是1900记得这小号吹出的风暴,刮进他那年轻且艺术的心。有种寂寞不是没人陪,也不是没人懂,而是一种注定的寂寞。1900生在船上,在他本该肆意欢快的青春里,他却只能把热情寄托于钢琴的灵魂里面,最后成为这个世界最少的那部分人,内敛却又疯狂,热情却又恐惧。曾经知乎有一个话题“1900如果选择下船,那么人生会不会走上辉煌。”我的答案是不会。像1900这样的人,如果下了船,那么大概会去另一个地方,做着和船上一样的事:
弹琴不是为了让任何人觉得动听,这不是爱好,这是生命,生命为自己而活,为自己而负责。
所以这也是他为何把唱片摔断的理由,没人愿意把生命剖析,让很多人看到。在船上待了那么久的1900,大概比任何人都清楚人,有什么优点和缺点,所以他可以用比毛姆更犀利的眼睛去透析这些人的内心。他就想古老的先知看着周围的人来人往,依旧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去解脱,这也是他无法跟社会去接触的原因。我们寂寞,但不需要任何人来陪伴,也不需要任何人的理解,不是高清,只是我们认为,应该这样,那么就会这样。不过也有例外,那大概就是
喜欢的女孩子了。
1900和女孩的故事,我觉得这样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他吻过她,她吻过他,曾经互相喜欢,哪怕只有一分钟,曾经因为女孩创作出最动人的曲子,这样已经足够。喜欢并不意味着要得到,或者说是没有勇气去追逐去拥有,我固执的待在原地,总希望有一天她会出现在甲板的太阳里,我会再弹一曲,希望这次可以进入你的心。爱情似乎是1900唯一跟社会接触的理由,但最后他还是转身上了甲板。1900对朋友说,他是因为未知会害怕,而不是因为已知,在高楼大厦的后面帮着数以万计的街道,每一条都有不同的故事在发生,都有不同的人在走着去。恐惧的或许不是恐惧,而是无法面对陌生,以及怯懦的自己。1900可以弹出让爵士乐创始人自愧不如的曲子,也可以弹出那么多人的心声,却弹不出那一刻的自己。
我想起弗吉尼亚号被炸以后,他的朋友登上船跟他说:“嘿。1900,我其实并不特别希望你变得光芒万丈,而是过像大多数人一样的生活,娶个老婆,生个孩子,你就会明白那种生活的意义”这大概是作为朋友,最珍重的话语了,他在此以前从来没懂过1900,一直把自己所向往的世界讲给1900听,可这跟1900却丝毫不相干,幸好在最后一刻,他懂了1900。
我有仪式感,在哪里出生,在哪里长大,在哪里出人头地,那么我的死亡,也将会伴随这个地方一起消亡。钢琴是我的一生,唯一的遗憾大概就是没能弹着钢琴被炸到天堂给上帝讲冷笑话,我有一个最好的朋友,我遇见过一个女孩,我的父亲很善良,这船上所有的人就像我的家人,我们一起经历过那么多的暴风雨,一起演奏过无数美妙的乐曲,只是现在,我很想说一句“去他妈的世界”
看这部电影,最好的方法,不是去看电影故事,而是把自己当做1900,去听自己的心,去找到1900的追求。这也是我一开始所说看多少遍都只是一个感受,可是这一个感受我却能体会无数遍都不腻,那就是1900的内心。又正像1900最后说的那句话,诚恳辛酸,却把整部电影包括他自己的谜底,全部揭起:
一个故事迟早会结束的,然后再也没有可以添加的东西。
晚安
——2020.1.7 兰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