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打开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时候,像是碰到一位导师,他给教师的每一个建议,都赋予了我一个教育智慧。 建议之一“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禁在想,何谓抽象的学生?我所理解的抽象学生就是缺乏个人特点,只是在我们脑海中想象的学生大致应该有的样子。抽象是相对具体而言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真实而独立的个体。苏霍姆林斯基举的例子非常的确切,他说,“例如孩子提水,一个孩子提五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看了这个例子我才明白这个建议的宗旨。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连两片小小的叶子都不可能相同,更何况是我们活生生的孩子呢?其实,每一个孩子个性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孩子的脾气也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孩子的智力肯定也是不一样的。面对这样一群都不一样的个体,如果再用一个统一的标注、统一的模式要求学生,进行课堂教学,那么直接后果就是将教育变成了一种加工,把学校变成了一个大型加工厂。
教育面对这样一个个千差万别的个体,怎样能像工厂加工零件一样呢?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面对每一个教育的对象,学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是我们还必须面对现实,五、六十几个学生的教学班级,如何去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呢?在这种环境下,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方向:让每个老师去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不要苛刻的要求每个学生都是一百分,要保护好每个学生的自尊心,不要求学生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快乐”,对待学生的要求,要有不同的标准。建议中将班级学生分为5类。第一类是学习最好的学生,面对他们的情况,可以适当练习一些超大纲的习题来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第二类是学习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自觉性强,通过付出自己的劳动,用功学习。第三类是做题中等速度的学生,面对他们,老师的帮助要具有高度的教育技巧。第四类是做题速度较慢的学生,老师们不要急于催促他们。第五类是个别落后的学生,教师需要专门为他们另选题目,关注孩子的进步。
我在想,何止是这些呢?我们要研究每一个学生,学会抓住孩子们的需求:有的学生喜欢表扬,有的学生却要敲警钟,有的学生我们要给一定点“刺激”。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多一些耐心与爱心,学会等待。学生可能现在不理解的,但说不准在哪一个时刻他就会忽然醒悟。
2020年的春季学期终于要开学了。经过了长达三个月的线上教学,孩子们之间的差距已是千差万别。开学之后,如何面对这种学情,是摆在每一个老师面前最大的难题。通过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这一建议,让我豁然开朗。我们面对这些独立的个体,绝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要求所有的学生。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位学生一种教法,没有抽象的学生,只能想不同的教育办法。这是我们老师的教育技巧,更是我们老师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