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
这段话的意思是:华夏民族的宝贵文化并没有丢失,而是散落在民间,谁都能继承,只不过贤明的人抓住了西瓜,愚钝的人捡到了芝麻。文化遗产遍地都是,哪里都可以学习,为什么一定要有固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呢?
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
有一次,一位礼仪界的前辈问我师承何人?当时真把我问愣到了。我师承何人?我的礼仪跟谁学的?20年前,学校有一门课叫《旅游服务礼貌礼节》,那是我上的第一门和礼仪相关的课,每天认认真真备课、上课。好像礼仪最早也是用于服务行业,尤其是酒店业。我后来去行业培训的第一家企业也是一家即将开业的酒店,培训的内容是《酒店服务礼仪》。后来陆陆续续地开始看各种各样的礼仪书籍,也出版过礼仪教材。再之后因为工作调动去了另一所学校,学校有一位年长的老师也是教礼仪,曾在办公室很认真细致地教我坐姿、站姿、手势。我至今很感谢这位大姐样的老师,虽然现在她已退休,但我们依然保持着很好的关系。
在学校的礼仪教学和行业的礼仪培训已有十多年后,孤独行走在路上的我想求证、继续摸索自己的礼仪之路是否正道,曾去往各地聆听过一些礼仪界前辈,包括大师的课程。
可是我依然没有固定的老师,我的礼仪跟谁学的?我师承何人?
后来,先生说,你师承何人?你师承古代先贤圣哲啊。你那么喜欢读书,几乎无书不读,读了那么多书。你的礼仪是跟古代先贤圣哲学的啊。
于是想起更早的时候,我就爱上了阅读。学生时代从最开始的各种杂志,到偷读家里的小说,到大学时正大光明地泡在图书馆,每年寒暑假厚厚一撂撂的书抱回家,每天坐在小屋的窗前阅读。那个时候窗外有一棵树,春天发芽,夏天茂盛,每每伸着巴掌大的叶子迎风招展,和坐在窗前阅读的我相映成趣。
我至今依然怀念那段纯纯的阅读时光。那些年,我读了很多书,以哲学类和文学类为主,世界文学名著和主要哲学书都读了。其实那个时候哲学类的书籍是不大看得懂地,但莫名其妙就是喜欢看,好像拿着书,看着白纸黑字的书页就是一种快乐和充实。中国古代的哲学书籍其实是后来才开始读的。
至今延续着这阅读的习惯,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当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好像很多东西就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了,跟武学中的任督二脉突然被打通一样。当然,我的任督二脉并没有被打通,因为路还很漫长。顺便说一句,武侠小说我也喜欢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我是读完了的,还读了很多遍,文学价值和人生价值都很高。只是我唯独不读言情小说。是不是我的心中也住着一个女汉子呢?哈哈~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孔子是很多人的老师,但孔子的老师又是谁呢?孔子没有固定的老师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从来不认为一名老师就必定比学生高一筹。任何一个人,只要他(她)某方面的见解、知识、才能、技术比我强比我厉害比我懂得多,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我都要虚心请教。我想,这也是一名礼仪老师应该具备的谦卑之心吧。
事实上,在读中华经典书籍,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我的感受是越学越有敬畏心,越学越有谦卑心,越学越有惭愧心。
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宝库浩如烟海,穷其一生研究都不够,需要世代相承。所以,人生是很有趣地,有那么多的好书可读,有那么多有意思的事情可做。
礼仪是温和的,是包容的,是大气的,是细致的,是严谨的,更是文化的,世界的。而文化是大家的,没有派系之别。太急功近利,太浮华虚幻,太狭隘偏颇不是礼。
(李黎 2017.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