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海雅事之--漫谈收藏品当中的“景泰蓝”

        当我走过39年的生命旅途以后,自己则是这样来理解、认识并去认为的,在人类的世界里面,任何一件人事物情,它所呈现在你和我的面前的时候,它既并不是横空就能去出世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皆是有一定的前因与后果,“景泰蓝”的工艺技术也是如此啊。

        我去查阅各种相关史料以后才发现,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最早在春秋时期时,就已经拥有像“掐丝”工艺技术,当历史的车轮迈入到明朝的景泰年间时,此项工艺技术日趋成熟完善,达到巅峰的状态,制作出来的各种器物极其精美的,就出现“景泰蓝”工艺技术。

        不过,像“景泰蓝”这个专用名词,并不是出现在明朝时期的哦,而是出现在清朝时期,是由清朝时期的第四任皇帝康熙给予赐名(命名)的,之所以会起这个名字,最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因为这项工艺所使用的颜色,主基调是以“蓝色”为主的,又因为明朝的景泰皇帝十分喜欢此项工艺技术、推崇备至,率先在景泰年间流行起来,故而清朝康熙皇帝就把这项工艺技术赐名(命名)为“景泰蓝”。

        还是依据史料方面的记载,在清6年的时候,即公元1728年,《各作成活计清档》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记载,曰:“五月初五,据圆明园来帖称,本月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俗气。今年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珐琅瓶花不好。钦此。”……皇帝把仿景泰蓝时期的珐琅制作称之为“景泰蓝珐琅”,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能找寻到的,清朝最早有关于“景泰蓝”这一称谓的确切记载。

        像“景泰蓝”这个词汇,它还拥有另外一个名字哩,它又被称之为“铜胎掐丝珐琅”,俗称或一般性的叫法则为“珐琅”,除去被叫作“珐琅”外,它还有另外的一种称谓,就是被叫作“嵌珐琅”,就是说--在铜质的胎型上面,用那些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类型的花纹(饰),还要把它焊接上,然后再把具有珐琅质的各种色釉,填充在花纹(饰)内,待填充完毕后,再辅之以高温烧制而成……这是我们国家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虽说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最早在春秋时期时,就已经拥有像“掐丝”这项工艺技术,然而“铜胎掐丝珐琅”这项工艺技术,并不是由我们中国人首创发明出来的,像这样的一种艺术与工艺技法,就是属于一种舶来品哦,它还是从国外引进到中国来的,它最早就是由古埃及人发明的,古埃及人把这项技能称之为“搪瓷”,在1300年前的古埃及,已经有最初的搪瓷制品--“狮身人面的黄金面具”。还据考古发现,“珐琅器”最早诞生于希腊,希腊普鲁斯岛出土的公元前12世纪的六枚戒指和双鹰权杖首,被公认为是最原始的掐丝珐琅。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到13世纪末期的时候,由阿拉伯人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到中国的,而且它还是分两个阶段传入到我们国家的。在起先的时候,则是由彼地制作的掐丝珐琅器,经由东西贸易的兴起,随着一般性的番货传入到我们国家;而后又由于蒙古人统治欧亚大陆的缘故,并且还建立起大元帝国,由于人种的迁徙与文化技艺得以频繁的交流,像“掐丝珐琅”的制作技巧随着西方艺人传入我国。在刚传入时,就被大家称之为“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

        还有的就是,依据世界史料方面的记载,最早就是在公元三世纪至六世纪的时候,在东地中海地区以及尼罗河流域,而且还是以古罗马的拜占庭为中心,像金属胎嵌丝珐琅器、剔花珐琅器、凹凸珐琅器和透地珐琅器、绘画珐琅器等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就相继问世。

        依据我们国家历史典籍方面的记载,中国古代与罗马帝国早有交往。在公元七世纪初,等到阿拉伯帝国崛起以后,唐朝就依波斯语把这个国家的名字就翻译称之为“大食”或“大食国”,见于我们国家史书方面的记载,大食国使节来华竟然达37次之多哦。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情就是--隋唐时我国已经对罗马帝国及地中海一带称之为“拂菻”,而这些称谓恰是“珐琅”的谐音。在日本正仓院珍藏有一件被称为黄金琉璃钿背十二棱镜的器物,镜为银胎,镜上花形与唐代流行的宝相花类似。有日本学者提出,此镜是中国唐代时制作的银胎掐金丝珐琅镜。另有学者认为,该镜是西方国家制作的。由于存在种种不确定性,又是孤例,故认定唐代已有金属胎珐琅器的依据不足。

        在我们国家南宋时期的顾文荐著有《负喧杂录》一书,在书中记载有这样的一段文字:“予得一瓶,以铜为胚胎,傅之以革,外为觚棱,彩绘外国人之奇形诡状,却似琉璃,极其工巧,不知何物,闻是罽(jì)宾国物,更当质于博识者。”罽宾国为古西域国家,顾文荐所述的显然就是古罗马拜占庭帝国制作的金属胎珐琅器。当时这种器物进入中国还无以名之,只好附于琉璃之列,以文字加以描述。

        清朝时期的朱笠亭朱琰撰写有书籍《陶说》,在书籍里面撰写有这样一段文字,说道:“珐琅,在过去叫‘佛郎’,又叫‘发郎’、‘发蓝’,产于‘拂’”……“拂”在唐朝的史书中被称之为“大秦”,像“大秦”就是中世纪的罗马帝国。此项工艺技术被传入到中国以后,古人在学习西方工艺技术的基础之上,再去融会贯通,加入我们民族的技术工艺与文化,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发展、提升,使之成为我们国家独有的,或者说是特有的一种工艺(品)技术。

      虽说同样名为“景泰蓝”,然而在各个朝代与各个时期的景泰蓝工艺水平,还有诸多不太一样的地方哦!譬如说:明朝时期的“景泰蓝”,其色彩以“湖蓝”为主要的色调,除此之外,还会配之以少量的“饰红”“白”“浅绿”“深绿”“葡萄紫”“黄”“翠蓝”等颜色,它的器物造型,大多数都是以仿造青铜器和陶(瓷)器的造型为主。由于在明朝时期,对于“珐琅”的提炼技术方面,还不够完善、不够纯洁,故而烧制出来的成品器物,往往都会带有沙眼(点)。

        还譬如说:清朝初期的“景泰蓝”就缺乏创造性,基本上都是沿袭明朝时期的风格,等到清朝中后期以后,配饰、图案与造型才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有:屏风、文具、茶具、筷架、名片匣、首饰盒……当时光走到清朝乾隆时期的时候,在这一时期的“景泰蓝”,它的颜色主要是以黄白色最为常见,到清朝时期时攻克“珐琅”提炼技术不纯洁的难关,烧制成的器物已无沙眼(点),更加趋于完美精致!

        还要去加以说明的一件事情就是--明清时期在制作烧制“景泰蓝”的时候,还会使用一种进口的油剂,先是调制成糊状,然后再填涂在器物上,使得烧制出来的器物,釉面肥厚,色泽晶莹透亮。

        像“景泰蓝”所使用的基本原始材料,全都是“最最上等的紫铜”,之所以会去采用“最最上等的紫铜”作为它的原材料,全都是因为这样的“铜”是具备良好的延展性,可以制作出各式各样的造型。一些上好的“景泰蓝”还会用到“金”和“银”,“金银”和“铜”一样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各种造型。

        在2006年秋季我去北京旅游的时候,其中的一个旅游景点就是去参观浏览--“北京铭容诚景泰蓝工艺品有限公司”,还去观看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全过程,就在参观浏览期间,铭容诚景泰蓝工艺品有限公司的讲解员说,在参观过程中禁止摄影摄像。在制作的过程中,先制作好所需要的胎型,再依据图样,錾刻出各种花纹与纹饰,并焊接在胎型上,紧接着填入各种颜色的“珐琅彩料”,最后入窑高温烧制而成。整个过程中,使用“錾刻”“打磨”“磨平”“炼焊”“镀金(银)”等各种技术工艺,烧制好的成品,保证做到永不褪色。

        讲解员继续对我们一行游客这样来说到的,曰:“像‘景泰蓝’这样的一种工艺的制作,基本上都是采用‘全手工’来完成它的,而且还是需要‘流水化的’操作来完成的,而且不同的手艺人,擅长制作不同的花纹与纹饰,有的手艺人则擅长制作各种花卉图案;亦有的手艺人则擅长錾刻方面的工艺;还有的手艺人则擅长填彩方面的工艺;能够拥有全套工艺的手艺人,简直就是属于凤毛麟角的!”……但凡是种种真可谓是不一而足。讲解员接下去介绍说,要想制作好“景泰蓝”的其中一项工艺技术,从不熟练到熟练,非两至三年不成!

        当历史的车轮迈入到当代中国的时候,在当代景泰蓝工艺技术方面的传承人,全套技术都是属于比较懂行与在行的,恐怕还是要数出生于1942年2月18日的张同禄大师,他是中国特级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当今世界上,到目前为止,唯一还健在的、精通各种景泰蓝设计与制作全套工艺的艺术大家,被赞誉为中国景泰蓝制作第一人。

        不仅是我在上面所说的内容,在2008年的时候,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亚太地区评选为“亚太手工艺大师”的荣誉称号,在2009年的时候,被国家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张同禄大师制作的各种景泰蓝作品,会拥有怎样的一种工艺特色呢?!他的各种景泰蓝作品真可谓是丰富多彩的,小的不足盈尺,大的可达丈余,既古朴典雅;也玲珑秀美;还会显得伟岸雄壮……他以“奇、巧、俏、美”自成一派,在收藏界被称之为“珐琅张”。

        像张同禄大师制作十大经典的景泰蓝作品,它们分别是:《钢花瓶》《鸟杯》《华冠万年灯》《吉羊宝灯》《喜凤瓶》《万代吉祥葫芦》《吉祥计时仪》《双福锦》《太平有象》和《九龙献瑞》。张同禄大师制作的十大经典景泰蓝都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好人士。譬如说:由张同禄大师制作的《凤舞九天》景泰蓝,在2003年时,被国家主席习近平赠予韩国总统朴槿惠的新闻,轰动海内外的收藏界。不仅是如此,一些景泰蓝收藏爱好者们和景泰蓝收藏家,都想拥有一件或几件由张同禄大师制作的各种景泰蓝作品,往往有新的景泰蓝出现,会被大家“一抢而空”,而且收藏的原始价格不低,有的要达好几十万,在拍卖市场上也是如此,张同禄大师所制作的景泰蓝拍出千万级的高价,虽说我也是一个收藏方面的爱好者,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收藏爱好者而言,也只能是敬而远之望尘莫及,最多收藏一些普通的景泰蓝作品。

      等到全部参观浏览完毕以后,我还特意去购买一只景泰蓝花瓶、一只景泰蓝手镯、六张景泰蓝蝴蝶状的书签和三只景泰蓝的笔筒以资此次来北京旅游的纪念,像这些景泰蓝工艺品,都被我分别去赠送给最好的友人们和亲侄子。在这些景泰蓝工艺品当中,三只景泰蓝笔筒的主题图案是不一样的,分别是“牡丹”“莲花”与“梅花”。

        像花瓶被赠予初中时期的同班好友吕国峰先生,因为我其中的一位杨姓好友不仅是书香门第之家,而且还是个大富大贵之家,加之其全家人从老至少,又都是比较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故而就赠予主题为“牡丹”的景泰蓝笔筒,就是衷心地希望他们全家一直都能如此;赠予给自己亲侄子的笔筒主题为“莲花”,就是希望他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身处在什么时候,都要去做一个谦谦君子,出淤泥而不染;自己则留下“梅花”笔筒,就要让自己牢记梅花苦自寒香来……

      【备注:①:文章为作者原创;②:各种和文章有关的景泰蓝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上;③:万分感谢原创图片。】

        杜老倌侠客居(陆伟)写于2016年04月09日星期六上巳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