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关系中,我们都要敢于用愤怒守住自己的界限。人没有愤怒,犹如一个国家没有武装。 ——弗洛伊德
我们本能地惧怕愤怒,将其归为负能量之一,并认为释放愤怒会损害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然而现实中,一味地忍让、压抑愤怒,并不能换来进一步的关系。相反,却有可能因此损害关系,让你活得压抑。
尽管好多人提倡“对这个世界温柔以待”,这似乎否认了愤怒的价值。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愤怒是必需的,并且是你对抗世界恶意的唯一武器!
昨天,表妹被气哭了。
表妹是公司里的“老好人”。只要同事有求于她,不管自己有没有时间,不管心里愿不愿意,她都会说一声:“行。”
表妹本想在昨天请假,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因为最近老是感觉头痛。
没想到,一位同事在前天找到我表妹:“我明天有点急事,你帮我改改策划案吧。”表妹心想,自己的检查也不太急,于是便回答:“行啊。”
然而,因为她自己手头的活儿也很多,导致昨天下班时,策划案还没改完。
结果这位同事就生气了:“不行就别答应啊!这活本来就是一个人做的,你做不完,让我再怎么接手?”
表妹心里很生气,委屈得眼泪直打转,跑到微信上向我诉苦。
本来是好心帮忙,并且推掉了预约好的检查,没想到却落了埋怨。
一味压抑自己愤怒的人,不仅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吃苦头,奉献出自己的私人空间,甚至最后还要让人抱怨。
虽然表面上看,表妹这样的“老好人”是受害者;但深入去分析,她们也给了别人“施虐”的机会。
因为,别人对你提出的要求,都是由浅到深的。你不会拒绝别人,不会表示不满,只会让这种要求一步步加深,到最后变为一种入侵。
而愤怒,是对这种入侵的直接反应,若你一直不释放愤怒,就会一步步加深这种入侵,让对方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没有锋芒的善,实际上,也是一种“恶”。
所以,武志红等心理学家一直呼吁:
人,一定要活出自己的“攻击性”。
这个攻击性,不是叫你主动去侵犯别人,而是要让别人觉得你不好惹。
相信大家一定记得去年大热的一部网剧——《延禧攻略》。
具有如此热度,源于它“反套路”:女主角并不像“白莲花”那样任人欺负,而是敢于跟恶人斗到底。
看着女主一路“斩妖除魔”,从一个不为人知的绣女,变为人人敬重的皇后,我们都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特别“爽”。
同样,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也懂得合理地释放愤怒,我们的心情肯定比一味压抑愤怒,要“爽”得多;并且,这种释放,会让你收获更多良好关系。
想起作家三毛的一段求学经历。
三毛去西班牙留学时,在宿舍帮别人洗衣、烫衣、打扫卫生,对别人的要求,从不拒绝。
她本以为,自己付出这么多,大家会把她当朋友看。
可事实上,她除了一个“好人”标签,得到的,却是得寸进尺的更多请求。
有一次,大家在她床铺上喝酒胡闹,恰好遇到院长查寝。
结果,院长骂她是“败类”,还污蔑她在校园里卖避孕药。任三毛如何解释,院长都不听。
愤怒之下,三毛拿着扫帚,把这群人轰出了宿舍,还把一瓶水泼在院长身上。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不敢和三毛过多接触。
她变成了自己眼中的“坏人”,会发脾气、不忍让、不退缩。
但有趣的现象是,改变后的她,反而得到了大家的尊重。
心理学者张德芬说:
“个体与个体之间,常常是彼此吞噬的关系。”
如果“我”不够硬,没有一点攻击性,就很容易被“他人”吞噬。所以,遇到过分的人和过分的事时,我们一定要敢于表达愤怒。
就像作家余华说过的:
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看过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一个是一团和气、万事都说好的人,一个是棱角分明、桀骜不驯的人,你会比较喜欢哪一个?
结果大家统统回答:后者。
为什么会这样呢?
对此,知乎的一个高赞解释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棱角,这个棱角就是一个人所带的磁性。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像磁铁,总会有吸引和互斥,老好人因为隐藏了自己的爱与憎,而把自己变成了一块没有磁性的木头,诚然你不会被排斥,但你也绝对不会吸引人。
更进一步地来看,如果各个磁铁都找到跟自己同类的磁铁而扎堆时,孤零零的一块木头又跟被人排斥有什么区别呢?
不得罪任何人的老好人,其实是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释放愤怒,并不是对着任何人都可以。
我们必须理解自己的愤怒,找准源头,对症下药。
有些人,在公司是好员工,尽职尽责,温文尔雅,是每个人学习的榜样,即使受了委屈,也不见他发脾气。
然而这种人,回到家庭,却不见得是一位好丈夫或者好妻子。
他们会把在外面受到的气,撒到最亲近的人身上。
这样的做法,是在转嫁愤怒。
虽然看起来,自己的愤怒也得到了释放,但并没有切中愤怒的要害,而且,还伤害了最亲近的人。
心理学家胡慎之说过:
好的愤怒,针对的必须是导致你愤怒的那个人。
你对这个人愤怒,你才能捍卫自己的空间,并且愤怒地表达才会有效果。
如果这个人惹了你,你不敢对他愤怒,你跑去把愤怒发泄到其他人身上。
那么,你发泄得再厉害都没用,因为对象选错了,那样愤怒就没有任何意义。
很多时候,仅仅知道自己愤怒和为什么愤怒,就足以得救了。
日本有“愤怒吧”,专门让人们释放自己的愤怒。
如果有人受了上司、家人,抑或是社会强势人物的气,可以去“愤怒吧”发泄愤怒。
比如,把上司的画像,贴在一个木偶上,然后,不断去攻击这个木偶。
这种方式,其实也是一种转嫁,只能算等而下之的方法。
当然,它总比压抑自己的愤怒,或者将愤怒释放到不相干的人身上,要好很多。
武志红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女研究生,她的导师申请了数千万元的科研经费,她是那个项目的得力干将。
她的导师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她,不让她学习其他知识,只让她专心做一个方面的工作,而那方面知识她已完全掌握,再干下去不会有任何提高。
不止如此,虽然这个项目会给她的导师带来很多收入,但她的导师每个月只给她200元的生活补贴。
这是赤裸裸的剥削,但这女孩不敢对导师表达愤怒,因为她认为导师决定着她未来的前途,她还有赖于导师的恩惠。
但等她接受了自己的愤怒并重新分析全盘局势后,她才恍然大悟,其实导师对她的依赖程度,远远胜于她对导师的依赖程度,她有足够的资本去和导师讨价还价,根本不必那么惧怕他。
于是,她这样做了,去和导师讨价还价,导师一开始很生气,但最终聪明地让步了,因为事情僵持下去的话,他的损失更大。
因为理智地分析了形势,有了“攻击性”,合理地释放了自己的愤怒,所以,她最终在源头上消解了麻烦。
托马斯·摩尔说过:
你要理解你的愤怒,最终才能触及它的核心。它有某种深奥的内涵,帮助你让生活变得有意义。如果你确切地知道什么让你生气、你在和谁生气,你就能清楚自己的立场与事情的重点,以及该如何在情感上加以处理。
理解你的愤怒,与自己的愤怒深度对话,了解它向你传递的信号。
然后,调动你的全部智慧,给予解决。
如此一来,你的愤怒,必将成为你心灵的武器,让你日渐强大,无坚不摧。
人生在世,愿你可以拿起愤怒这个武器,活出“攻击性”,活出自己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