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过得很平静,没有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很普遍、无聊的一天。人生往往也不总起起落落落落,大部分时光无趣、没意义。
很久没有逼自己一定要做什么事了,比起大学那会儿,现在是颓唐里偶尔的努力都显得自己上进。今天逼自己写一篇书摘,也算是推荐。
以前一门心思扎进舞蹈里,社会资讯满天狂舞,但我都能自动屏蔽。我一度怀疑自己有阅读障碍微博那些叙事性的帖子,一篇也理解不了,主角是谁?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是什么?看点是啥?我完全没有头绪。就是以前作数学题时常常怀疑是语文阅读理解没学好那种感觉。
到了研究生,就暗暗发誓,要最大限度吸收不同的资讯。也是很气人,五花八门的资讯一下子堆到我面前的时候,我只恨不得自己是一个不能思考的废人。我长时间思维集中在肢体动态上面,在理解文字上,感觉生疏。
我决定拯救孤陋寡闻的自己,同时憧憬知识宝库丰富的自己。于是开始了科普读物的路程。真的倡议,多看一些与本专业无关的书籍,真的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虽然存在芝诺的知识圆圈之说的矛盾: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越多。好奇心被满足、看问题的角度扩展、对世界的态度改变,很多事情一下子也看开了。
《体验经济时代》是一本让我认清当下和未来的书。为何不说预测未来呢,因为作者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在商业的世界里,体验经济是最后一种经济体系。如果不把体验经济当做一种经济体系,提炼它的核心精神,那就应该说“体验经济”是人类社会最终的成像。
体验经济的核心是“改变”。改变不断发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没有结果。我认为作者的睿智体现在,他看问题的角度能使读者豁然开朗。比方说,他又将商业的运作比作剧场的运作,认为一个企业,由上到下,由内到外都应以剧场的模式运营,具体诠释和创造体验经济。
那么,体验经济究竟如何形成以及发展?
首先作者总结经济形态的发展,自然得来的产品经济——农产品加工的商品经济——客制化商品的服务经济——创造独特感受和经历的体验经济的发展历程。简单来说,企业销售的已不仅是商品,甚至企业开始卖的已经不是商品,是体验。其实不难理解,人类一直是贪心而永远不会被满足的,物质跟上了,精神叫嚣着要得到宠幸。包括生活必需品在内的物品,人类都对它们有了故事的渴望。
其次绝佳的体验有四个条件。达到娱乐目的、教育目的、审美目的或逃避现实目的。四者能融合成一个整体是最高级别。大部分体验能达到娱乐的效果,教育体验书中主要举例是亲子活动,所谓寓教于乐。审美目的类似于创造环境、营造氛围等等,逃避现实的效果就是提供一种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体验。
至于说,企业如何用剧场的思维来创造体验经济呢,我觉得这一点是可以大肆宣扬的,当下我在看书的时候又产生一些未来的艺术想法,但...以后再说吧。简单来说,他认为,企业从上到下,从高层领导到车间工人再到销售人员,这一条生产线上的所有人都要认清自己在剧中的角色和责任。比方说,策略领导者类似于剧作家,提供具体的艺术愿景、作品想法、整体基调等,即是策略愿景、使命声明等具体发展策略;舞台技术人员类似设计团队,销售的包装,服务人员的服装等等细节。总的而言,与这场体验气质相符的任何细节都不可以遗漏和出错。就好像你去一家日料餐厅吃饭,但服务员用英语跟你打招呼,会相悖。
最后的核心观点,体验经济最终的经济产品应该是转型——你的顾客就是你的商品。体验为什么会发生,在物质基本满足的前提条件上,人们有更高的精神需求,多数人希望改变现状,使自己变得更好,所以他们愿意消费体验去尝试不一样的自己。这一部分有些难理解,不过我们可以想想健身房。去健身房的人都希望自己身材变得更迷人,他们的工作就是帮助这些人改变,他们的成功改变就是你最终的经济产物。大量客制化也是作者的重要观点,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企业要最大限度为每个人制定属于他的体验。当然,这一部分如何投入,才能得到高获利我也没能很理解。不过作者认为必须这样做。时代如此、人心如此。人们不断期待改变,改变就是永恒的商机。
最近看了很多关于经济学的书,获得了很多的新的看法,但是对企业家聪明和眼光的仰慕并不能消除我对人类贪婪的无奈。同时希望有一天艺术变成企业家互相撕伤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