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第三周就要结束了,感觉时间总是那么快。昨天开始,各类媒体都在紧盯台风“安比”,满心琢磨着今天的狂风暴雨,但早晨迷迷糊糊醒来时,却依旧听见屋外的知了声。这动静……让我琢磨不透,是姗姗来迟,还是要擦肩而过。上午,去凤凰桥对面的家具城裁了4块木板,回来时已经热的汗流浃背。最近两年,我应该还是胖了些,但似乎是比较体虚的,尤其是夏天出汗特别厉害。
再谈谈工作。周初,张进发应该是出去开会了,有3天不在单位,感觉整个就是个倍爽,帮助唐兵主任完成了督办事项交办会(原先是冠以“社区吹哨、科室报到”工作机制推进会,但目前看张进发搞那“三项清单”,想想还是别凑热闹了,更别让基层混淆了,还是换成办事处督办工作为好)。自从这小老头来当街道工委书记,我就没几天心情舒服的。我也怀疑自己是不是心理状态有问题,是不是有些太偏执了,怎么能这么看他不顺眼,搞得经常被套上“不讲政治”的名头。如若不是有些放心不下,真想撒手不管了,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那个……“家门口”、“吹哨报到”、“固定行动日”,噱头类的名词越来越多,我感觉就越加不靠谱。虽然我很注重顶层设计,但凡事 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不是空想出来的,更不是学院里能够臆想出来的。别迷信那些所谓的“研究院”,一群高校专家,他们真正懂这个体制嘛?他们到底在基层社区干过几天?他们到底懂多少刚性需求呢?翻译那些国外文字,然后对照着涂画中国的现代社会,感觉就根本不是那回事。他们应该好好研究,这个体制内到底能有多大工作空间,改革到底能解决多少体制框架内的桎梏;其次要研究下老年化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不同人群的社会需求,最后要研究下目前的社区工作模式,到底利弊在哪里,如果去改变角色、融合关系、提升服务。凡事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循序渐进,不是不积极地做,而是要边解决问题边做,带着研究的思路去做。但我们目前的工委书记呢?他从骨子里就看不惯街道的模式,按照“家门口”方案来说就是推倒重来,他根本不管建邺北部、中部、南部地区的差异,简单套用一种模式,我还真没见过这样无脑的做法。他到底对莫愁湖的实际情况了解多少,我们身上有多少历史包袱,我们承担着多少社会压力,我们承载着多少群众期望,这都不是他要问的,他需要把那个所谓的“建邺方案”也落下去,不管行不行都要干,不管有哪些问题都要干,他纯粹就是一个纸上谈兵的机关领导,只关注面上的繁荣,就是我们所谓的政绩工程,对于基层的反映、诉求,全部视若无睹。上周末,我征集上来的各社区提出的难点问题,他很不屑一顾的扔在一边,翻都不愿意翻,还是斥责说我们根本不懂“家门口”,整天耗费精力在瞎忙活。从选用这样的干部到莫愁湖担任一把手来看,区委领导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糊糊就算了的态度,他这样的干部能轻松走上正处岗位,能走到一把手的位置上,说明我们体制内说话做事还不是那么求真务实,“四风”问题依旧非常突出。我改变不了大势,只能做好我自己,所以写写记记,别让自己活得越来越随大流了。
日子还在一天天过,但去年、今年反差很大,连好友都说,“感觉你今年干劲小了很多”。是啊,我也不是机器人,环境对我影响很大,我也得考虑值得不值得的问题。就如原先在部队时那样,对下属单位的某位同志说,领导不行,那就首先保护好自己,还是我们能看的中的身边同事,寒冬总会过去的,不管还要熬多少时日,活着就是有希望的。哈哈……这样说是不是太悲观了。不写了,看会儿电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