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十个人有9.5个都会做饭吧。
我说的做饭,不是成为料理之魂的男人或女人或第三人,而是煮熟食物可以填饱肚子的概念。
再不济,煮泡面总会吧。
我记得几年前和朋友在外奋斗的时候,每天上下班路上一程要花费1个多小时。即使是很晚才到家,我们也会在家动手自己做饭。
为什么不在外边吃点就算了呢?省事儿又不用收筷洗碗擦地。
因为没钱,更因为单身晚上没约会。
每天买菜就是比约会可能要好玩一点。
菜市场和超市在晚上等我们下班大概七八点的时候,还是有很多菜可以选的。不得不说大城市就是大城市。一天中任何时候去街上,都有开着的店,都有能买到想买的东西。
这几年我回老家“养老”了之后,发现家这边小城市的菜市场就要赶早,大清早买菜才能买到新鲜多样的菜,可是到晚上下班如果稍微加班到6点多,基本菜市场就关门了,要么踩点赶到,也是只剩下残根菜柳了。
当时的我不亦乐乎,沉浸在菜场的海洋中。满目菜品,我的选择困难症和什么都想要症并发,逛菜市场都要经历一次人生的抉择。
让我纠结的是,即使选择多,我依然会为每天晚上吃什么而烦恼。也许正是因为选择多了,才觉得今天的日子吃菜A和菜B和菜CDEFG...都很合适,都想尝一尝。
我们俩人,基本上炒个两菜一汤加个水果拼盘就可以了。家里来朋友的时候,还会搞个红酒饮料烘托氛围。
每次吃完,朋友都说,你做的菜太好吃了。
我都谦虚地说,我做的菜,只有你最捧场。
当然我知道,我的谦虚确实就是谦虚,并无半点虚假。因为那个菜,只能说可以吃。但就色香味三个特点来说,基本上卖相不好看;香味有一点,甚至还会炒糊咯;味道嘛,过得去。
就好像我们去KTV飙歌,有的朋友觉得自己五音不全不愿意献唱,我们就会劝说:又不是要参加比赛,就是来玩啊,吼几句发泄下超级爽的。
「对,又不是要参加厨神大赛,炒出来的饭菜能吃就行」。每回做饭只要接近失败了,我总是这样安慰自己。
可是,对乏味普通的人生总要有点追求,我还得要学会几样硬菜,就像总是要学会几首歌应对聚会的时候。
要说硬菜,第一道得要提到鱼。
小时候我爷爷带着我爸兄弟几个直接往门前河里一个猛子扎下去捕鱼。我爸到现在对抓鱼这件事兴趣依旧。平常没事喜欢钓个鱼。
所以从小我是吃鱼长大的。
可是鱼这种动物的营养全部都没被我吸收进:
鱼对眼睛好,我近视。
鱼对脑子好,我蠢萌。
鱼对皮肤好,我皮薄。
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我和朋友们聊起来吃鱼这件事。有个朋友说特别讨厌吃鱼,因为小时候被鱼刺卡住喉咙很难过,所以就有了排斥。
我心想,我小时候都被鱼刺直接刺到牙龈上流了很多血,更别说卡喉咙这样普通的操作了。卡喉咙我有办法,喝醋或者吞白饭。再不济,直接干呕。
这些“小事故”依旧没打断我对鱼的爱之切。所以我从小从我妈那学到了做红烧鱼这道菜。
我妈经常跟我说的两条原则就是:
鱼下锅之前,在油锅里撒点盐,这样不容易粘锅;
鱼和辣椒、生姜、酱油等作料下锅后,倒上黄酒就不能再动它了,不然这道菜酒气太重。
我挺疑惑的,为什么倒了黄酒就不能翻炒呢,怎么就出来酒味了呢?
好奇心促使我有一次烧鱼,倒了黄酒立马翻炒。结果当天的红烧鱼确实一股酒味。我纳闷了。我也没搜到这是什么原因。
但是之后所有需要红烧加料酒的菜,放了料酒我就不会翻动,得等到烧开了一圈才会去翻炒几下。
最近在学另外一样硬菜:红烧肉。
但这个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红灿灿的红烧肉。
是我妈教我的,红烧肉烧老黄瓜。颜色可就不是这么红润了。
红烧肉下锅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加油,因为肥肉本身油量超多的。
我做了两次。
第一次肥肉的油没有完全炸出来,我就倒入酱油、白糖和料酒烧了。我爸品尝后的评价是,这肉没烧熟。我自己倒觉得肥肉咬起来不费劲但就是太腻。(因为油还在呢)
第二次肥肉的油炸过头了,差点就成了猪油渣了。瘦肉部分可就干瘪了。
两次的老黄瓜味道都特别香浓,红烧肉的味道和作料的味道全入味在了老黄瓜里面。而肉也并没有特别特别的油腻了。
但是红烧肉这样的菜,还是少做,毕竟油分太大,最主要的是,肉下锅翻滚的时候,油会溅出来。
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