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以问答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阿德勒心理学,内容丰富繁杂。受限自身能力,只能理解只鳞片爪,摘录总结如下:
01.人可以改变
人不愿意改变,一方面是受困于“原因论”,认为过去决定现在;一方面认为性格秉性难以改变。
阿德勒认为,我们往往是先有目的,再回过头去寻找原因,通过各种原因来支撑你希望的目的。
人的现在与过去没有关系,而是与现在的目的有关系。
人之所以是现在的样子,是因为现在的样子对你有利,所以你下意识作出了选择。
* 感情是一种手段
阿德勒认为,人不受感情支配,而是为了支撑目的反过来用感情作为借口。
从这个角度来看,改变就变得相对简单,调整自己的目的即可。
*改变是为了追求幸福
人随时都可以改变。如果现在无法感到幸福,那就不应该保持这样。
* 如何实现改变
作者的观点是“重要的不是我们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而所谓的性格具体表现为人的生活方式(世界观/人生观),同样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也是可以通过选择来改变的
依照读者所说,我们所需要的是“摒弃现有生活方式的勇气”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与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关系”
*获得幸福的勇气
人想要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人更容易选择后者。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加安心。
导致的结果是人困在不方便、不自由的生活方式中停滞不前。
人之所以不幸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缺乏改变的勇气。
这个角度来看,遭遇大变故的人更容易成功,可能也是因为他们不容易陷入这种“不算太糟,勉强可以接受”的情况中。
02.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阿德勒有句名言“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他认为仅止于个人的烦恼——内部烦恼——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包含有他人的因素。
这是因为人的价值评价很大一部分都可以追溯到社会关系上:竞争、对比等等
人有“追求优越性”的普遍欲求,相应的就必然会因为无法达成而产生自卑感。
健康的自卑感作为驱动力,能促进人努力奋进,从而提升。
但是也有可能引发各种病态的症状:自卑情结/优越情结/夸耀不幸等
- 自卑情结:把自己的自卑感作为怠惰的借口使用。
- 优越情结:借助权势、自吹自擂以凸显自己的优秀,沉浸在虚假的优越感中,正好反映了内心隐蔽自信的缺失
- 夸耀不幸:借助不幸的遭遇来显示自己的特别,借用不幸压制别人,以不幸为武器支配对方
*如何看待竞争?
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竞争必然会产生胜负,最终必然会产生自卑情结/优越情结,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无法给与由衷的祝福→进而把他人/全世界看作敌人,世界对你来说会成为恐怖的战场。
从竞争中解放出来,他者会成为“积极的伙伴”→人人都成为伙伴,世界变得安全,继而人际烦恼减少。
*如何实现追求优越性
追求优越性不应该通过竞争的结果来实现,而是体现为不断向前的状态。
“价值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与别人的比较,而是与理想中自己的比较。
*什么样才是健康的人际关系状态?
阿德勒提出了两项人生课题:
行为课题:(1)自立(2)与社会和谐共处
心理课题:(1)我有能力(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两项课题都是针对自身价值与社会关系展开。能力感使人摆脱病态的自卑情结;伙伴的认知以摆脱过度竞争带来的敌意与不安全感
从而使人获得平静,减少烦恼
*面对人生课题的勇气
人生有三大方面的社交问题:工作,交友,爱
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这三个问题,不可逃避
过程中我们不是试图改变他人,而是应该追求自我改变。
最不可取的是在“这样”地状态下,止步不前,典型的情况就是“人生谎言”。
- 人生谎言:指人企图设立种种借口回避人生课题。出于逃避难题的目的为自己寻找堆砌了理由与借口,最终导致寸步难行。
03人如何从人际关系中获得自由?
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认可,最终会让我们寸步难行,更加难以获得幸福。
阿德勒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
过度自我中心只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痛苦。
他提出了课题分离的概念:所有社交问题应具体细分为每个人的课题,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干涉其他人的课题。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课题被干涉。
*如何辨别是谁的课题?
看某种选择带来的后果是由谁来承担。谁担责,那就是谁的课题。
*如何区分课题分离与放任的度?
“你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自由就是不害怕被人讨厌
人总本能地倾向于不想被其他人讨厌的,所以总是会下意识地顾及他人的看法。
所以人往往受限于周围其他人的看法,受人际关系所束缚。
针对自由的问题,阿德勒的观点可以简化为“自由就是不怕被人讨厌”。
我们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我们就能贯彻自我的生活方式,从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
同时我们贯彻目的论,人际关系可以更加灵活,因目的而改变调整,而非由过去所束缚。
04建构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
如果说课题分离,选择自由,是建构人际关系的起点,那建立共同体感觉,获得归属感就是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做伙伴并从中感受到自己的位置(价值感)的状态,这是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指标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如何构建共同体感觉
作者把共同体感觉构建划分为三个阶段:
自我接纳——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分清能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东西
他者信赖——对相信的人付出信赖,不附加任何条件。作者认为要建构横向关系必须真心换真心。
他者贡献——对共同体的伙伴做出贡献,展现奉献精神,体会自身的价值感。这里的贡献感是指主观感受到的贡献感,而非交由他人评判的。
*如何应对人际关系中的困境
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陷入困难或看不到出口的时候,应该考虑“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尝试选择更大的共同体的标准来进行协调。(小团体-大集体)。
作者提到人生和谐的一个常见误区:把视线焦点集中到一个局部,并试图以此评价世界。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工作狂,仅仅关注工作的进展,忽视了家庭、朋友、健康等其他方面,最终不得自由,与幸福渐行渐远。
*掀桌的勇气
因为一方反对就能崩溃的关系,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如何获得幸福
幸福来源于价值感,而价值感的来源取决于社交关系的形式。
纵向关系是为了操纵而建立的自上而下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批评/表扬/评价,获得价值感与否取决于上级的评价
横向关系是双方平等共存的关系,具体表现为鼓励与感谢——这里指的是意识上的平等——获得价值感与否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感受,自己是否对他人有贡献(共同体感觉)。
两种关系也就对应了两种价值标准:行为标准与存在标准。
行为标准下的价值必须通过竞争与对比而获得,存在标准下的价值,存在本身即价值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欢自己。人需要通过主观的贡献感来获得价值认可,而不应该通过他人的认可来平定价值。
作者认为,幸福,就是以自由为前提的贡献感。
看到这里也大该明白了,作者所追求的幸福是主观上感受到的幸福。阿德勒的心理学正如作者描述的,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与尼采的“永恒轮回”有相似之处。
05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
*甘于平凡的勇气
这里的勇气指的是自我接纳。
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没有必要特意夸耀自己的优越性(特殊性)。
过度强求优越性必然导致竞争,最终可能导向不利的方向:“复仇”、“廉价的优越性追求”,通过让别人烦恼的方式成为特别的存在。
阿德勒认为,人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与众不同或者崇高的成就。
登山的目的设定在登顶,那么一旦中途放弃了,你就是失败了;
如果登山的目的设定为登山本身,那么只要出发了,你就是成功的。
两者做的同样的事情,主观感受到的满足感是完全不同的。
阿德勒认为人生是连续的刹那,不存在过去与未来。你把过多的注意力投射到过去与未来的因果关系中,只会忽视了当下的感受。
他认为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应当是自己赋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