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话是“有些决定一起下,有些路就要一起走”。来自朋友圈的日常秀恩爱(但我一点都不拒绝这把狗粮)。然后我思考了一下,如果摘开秀恩爱这层含义,这句话基本上就没什么意义了。
有些决定还是自己下的好。
近来实在是太闲了,整日无所事事,大把大把的时间在手上也并没有太多地方花。这日子过着过着竟开始有点心虚,觉得每天不过是“混吃等死”,生活空荡荡的,人也渐渐变得浮躁起来。
想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跟着学霸们整日泡图书馆好了。可惜天不遂人愿,平日里在宿舍闲得恨不得能去死一死,但只要一去图书馆,这事那事就全都来了。大事倒没有,尽是些琐碎的闲事杂事,还是那种不能装看不见的那种。看来当年考不上清华北大还真不能全怨我,天命不可违,就是拿来用在这些地方的。
于是,某个深夜,自己心血来潮,半梦半醒之间决定,要不我去拔牙吧。
说起来也算是在梦里做的决定了,但醒来之后,心里却很强烈地要把想法付诸实践的冲动。老实说,我还一直以为我会把这几颗牙带到棺材里去。虽然我想除掉它们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架不住自己“光说不练”的拖延心理,这一晃眼都一两年了,我都怕再久一点万一彼此有了感情就更不好下手了。
于是,我去拔牙了。
我对医院是从来都没什么好感的。但可能那天是撞了鬼了,心里兴奋得莫名其妙,迫不及待地想去体验一下牙医的各种乱七八糟的我根本不知道长什么样但就是觉得不是什么好玩意儿的器械。
拍了片,医生说,你这颗牙没长好啊,挨着神经了。然后就是一堆可能很重要但我完全记不清了的“废话”。总结下来就是,这牙很可能会把右下巴拔成“面瘫”。
我记得大概一年前,三楼那个医生跟我说,你这个耳朵要马上住院,不抓紧时间可能会聋一辈子。事实证明我并没有聋一辈子。
我说,那就拔吧。
医生说,你要先拔哪颗?
我说,你觉得哪个顺手就先拔哪个吧。
她说,这种事我不好说的,你要自己自己决定。你们这种一个人在这边,父母都不在,拔坏了嘛也没人照顾的咯,你要自己想好。
这是一道非常标准的选择题。ABCD四个选项,没有正确和错误。四个独立的、互不干涉的选择,没有确切的理论支撑,能看到的只有选择之后可能导致的后果。同样,我身后也没有任何精神也好,感情也好的支持,就是一个选择而已。基本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扣不扣分谁都说不准。很清楚每一个选项会带来的后果(其实这样说也不准确,因为很可能并没有任何“后果”),没有参考和建议,选择和决定,都得靠自己。
我觉得这是一道非常人性化的选择题。自己选择,自己承担(这么说起来我应该去歌颂各种考试才对)。虽然我常说“关你屁事”“关我屁事”是人间真理,它也确实帮我解决了不少麻烦事,但事实上,我根本没可能摆脱来自别人的“干涉”。思想、生活、决策、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行。
我说我想这样,总会有人说,这样不好blablabla,结果有二,要么我被说服,要么我成功防守。
如果我被说服,那么我做的决定就不是我的决定了。我不否认这种情况下会出现“最优解”或者“更优解”,但实质上,这也并不能代表我的想法,至少不能完全代表。就像我一直都很抗拒考驾照,我觉得自己胆子太小了,就算拿到驾照估计我也不敢开,就算到最后我不怂了,我也根本没车开,所以我就一直死吊着不学。但是,架不住身边一众亲朋好友一催再催,本着“技多不压身”的原则,我最终还是屈服了。我想学车吗?不想。可是我还是去了。为什么?因为我的想法被改变了。不是强迫,只是变了。
如果我没有被说服,我做的就一定会是我想的吗?
我想吃牛排,两个人去比一个人去好,于是我邀请别人和我一起去。可她想吃自助,我还是想吃牛排。可我觉得要尊重一下她的想法,于是在网上看了自助,对比权衡了一下,最后还是去吃了牛排。所以我最终还是吃到了牛排。可是这是我最开始的想法吗?
我想去北京,没有理由,不觉得他好,也不觉得多坏,就是想去。于是有人说,北京空气不好,房价又高,离家还远。我回去想了一下,北京资源好啊,机会多啊,发展潜力大啊。所以我最后还是决定去北京。
我想吃牛排,始于“我想吃”,而最后决定去是因为找不到比它更好的自助店。从本质上来讲,这个实现了的我的想法其实已经不算“我的”了。我想去北京,始于“我想去”,可最后决定去是因为我权衡了得失和其中的价值。这其实也已经算不上“我想”了。
这些想法已经不纯粹了。它们有了一些别的因素,它们也就不能代表内心最开始的冲动了。可这些都不算坏事不是吗?比起最初没有目的,不够坚定的想法,这些有理有据的决定不更好吗。
鸡汤文里喜欢说“坚持自我”,其实很难啊。而且也不好,虽然有些时候面对别人的指指点点确实很苦恼,但大多数时候别人给出的参考和建议也是不乏道理的。我想说的是,重要的不是“自己的想法”,而是“自己的决定”。从想法到决定,不管有没有人来干涉,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才行。
最后——我拔了最难搞的那颗牙,想着“长痛不如短痛”,与其一直担惊受怕,不如一绝后患。
感谢上帝没有让我“面瘫”,但疼是真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