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本书凝聚了阿德勒心理学的智慧。在我看来,阿德勒心理学是让人获得改变的勇气、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一门哲学。我通过四个部分将其分享出来,怎么使用,使用多少,就看各位朋友自己了。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
课题分离:
谁承担责任就是谁的课题,我们要做好课题分离,处理好自己的课题,不应当干涉他人的课题。
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是我们的课题,别人如何评价,那是别人的课题。就如斯多葛学派的控制二分法一样,我们只要做好我们能做的,他人选择如何评价,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当我们放下对它的控制欲,无论是他人没那么喜欢自己,或者讨厌自己都没关系,这样我们就能从他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目的论:
“现在决定过去,而不是过去决定现在”。我们会为达到当下的目的有条件的去选择过去的经历作支撑,即使对现状有再多的不满,但内心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为轻松。而当我们从这些目的的“保护壳”中走出来,勇敢面对自己当下的课题,思考接下来怎么做,就会发现,我们时时刻刻拥有决定自己人生选择的权利。
赋予过去事情的看法,是“现在的自己”所面对的课题。
横向关系:
人人不同但是平等,这种平等是意识上的平等,每个人的价值都取决自己而非外部的评价。
第二部分:主体思想逻辑
人际关系:
一切的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一切的快乐也都来自于人际关系。隔绝来自人际关系中的风吹雨打,也会失去来自人际关系中的空气和阳光。逃离人际关系,就无法获得成长。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而共同体感觉就是人际关系的终点。而从课题分离中建立人际关系,到最终形成“可以在这里”的共同体感觉,就需要通过“横向关系”这个概念来使人之间形成相互协调和合作关系。
关于勇气与价值:
改变需要勇气,人只有在觉得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而人只有体会到“自己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依赖他人的表扬借此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如此获得的喜悦终归是依赖外部作用,无异于带发条的玩偶,没人给上发条自己根本动不了。并且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满足他人的期待而不是自己的内心而活是极其不自由的事情,而自由是幸福所必不可少的。
对“共同体有用”不是通过他人的评价,而是自己主观上感受到“我能对他人做出贡献”。只要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感觉即“贡献感”即可。也就是要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而不是从他人的认可中寻找自我价值。
当真正拥有贡献感的时候,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就可以真正做到与自己内心和谐一致,宠辱不惊。
为什么要建立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感觉是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共同体感觉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贡献感来自于共同体感觉,而幸福即是贡献感。
建立共同体感觉,我们能从中获得归属感,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有价值就能拥有改变的勇气,从而在自己的道路上不断获得前进的力量。
怎么获得共同体感觉:
思考“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而不是这个人能给我什么”。
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获得共同体感觉,需要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接纳自己、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首先要无条件的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谐相处,做自己最忠实的朋友与支持者,关注“自己可以改变的”,不去关注“自己无法改变的”。正因为做到接纳自己,就可以认识到无条件信赖是自己的课题,他人是否背叛是他人的课题,自己无法改变。从而就能做到他者信赖,不惧他人的背叛。这样就可以把他人当做伙伴,就会主动去奉献,进而做到他者贡献。而在他者贡献中,我们就能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正是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体会到“对他人有用”的感觉,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进一步接纳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为他人效劳,而是为了能体会到“我”的价值的一种手段,所以不需要自我牺牲。
爱的课题:
阿德勒所说的爱不是拥有欲和征服欲,而是“有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为共同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努力,既不是为了我的幸福,也不是为了你的幸福,而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懂得爱之后,人生的主语将会从“我”变成“我们”。
孩童时期的我们依靠脆弱来支配大人,一直在摸索如何获得他人关注,如何站在“世界中心”, 下决心去爱一个人,就能告别孩童时代“被爱的生活方式”。爱能让我们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立,在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
人们害怕爱,回避爱,只是缺乏拥抱爱的勇气,只是因为还无法爱自己,做不到尊重自己、信赖自己,认为在爱的关系中“肯定会受伤”,认为不可能有人爱这样的自己。主动去爱是自己的课题,但是,对方如何回应,那是他人的课题,自己根本无法掌控,自己能做得只有主动去爱。
爱的关系中并非全是快乐,必须承担的责任很大,还会有许多辛苦和无法预料的苦难,在无论遇到什么苦难中也要和爱的人走下去,所以说爱是一种决心,是一种信念。
我们所拥有的时间都很有限,现实中,我们就是为了分别而相遇,如果是这样,我们能做的事只有一件,就是在所有相遇的人际关系中,不断朝着“最佳分别”而努力,以便有朝一日的时候,可以无憾地说“与这个人相遇、一起度过的日子很值得”。
第三部分:个人感悟
走出内卷,放下竞争:
竞争会使我们形成“他人都是敌人”的世界观,破坏人人都是伙伴的“共同体感觉”。我们不断进步不是为了“战胜这个人”,而是为了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变得对“他人更有用”。在这个社会上,我们可以有竞争对手,但不能与其竞争,可以把他当做自己前进路上的陪跑者。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强烈的共同体感觉。儒家提倡“爱人”,爱天下之众;“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的人本应像一家人一样亲如兄弟以及舍小我成大家的奉献精神。墨家的“兼爱”,不分远近,不分等级的爱天下所有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国民族自古就有“天下”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人懂得国家的命运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道理,中国人也将用行动与实践向天下人传达人类的命运是与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道理。中国将以“大爱无疆”的态度承担起团结全世界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锋及主导力量。通过倡导合作而非竞争,通过深层次合作带来的规模效应提高生产效率,最大程度上实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满足人类对自由、平等、福利、尊严等等的殷切需要。中华民族也一定会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实现民族复兴,建设出这个星球上有史以来最为文明、富强、先进的国家。
以直报怨还是以德报怨:
当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但遭到背叛时,该怎么做呢?首先,要知道无条件信赖他人是自己的课题,而他人是否背叛是他人的课题,无条件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当自己并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就可以彻底剪断关系,也就可以“以直报怨”。而当自己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那就即使遭到背叛,无论遭受到什么样的对待,都继续无条件的信赖那个人,就像诸葛亮七擒孟获一样,也就是“以德报怨”。
第四部分:写在最后的话
读完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后,我发现阿德勒并不否认环境对人的影响,“目的论”的目的是为了不让他人继续沉浸在过去当中,而是学会思考以后怎么做,把人生的选择权交给了我们自己。在全书中,阿德勒不断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合作是发挥个人潜力的前提,合作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我也是在最近的一年里才慢慢学会合作并了解到其重要性,之前的自己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人合作,其实就是太关注别人的眼光,害怕被看做“没有能力”,害怕感到平凡,害怕自尊心受到伤害。而现在,做好课题分离,他人的看法是他人的课题,根本不用干涉,只需要从接纳自己,信赖身边人做起,在对“共同体有用”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即可。
一个人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并接纳真实地自己,才能真正的去接纳他人。只有信赖自己,才会信赖他人。只有爱自己,才能真正的学会去爱他人。
在最后,我想总结一下书中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一句话:当我下定决心去做某件事的时候,他人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怎么看我、对我做这件事所持的态度,都与自己毫无关系了。问题是自己有没有下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