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书共读丨《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

好 书 共 读

图片发自简书App

《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

作者: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生于1870年,逝于1937年,他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他在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和荣格及弗洛伊德被誉为心理学三大巨头。

据说阿德勒其貌不扬,身材矮小,驼背,成绩还不好,长辈常常拿他跟高富帅的哥哥相比,让他自惭形秽。三岁时弟弟死在他身旁,两次被车撞,五岁差点死于肺炎,可以说命运多舛。他有足够的理由自卑,但他却成为逆袭的典范,并且一生致力于帮助别人超越自我。



图片发自简书App

6月2日下午,二十多位面粉齐聚磐基言几又书店,一起来参加共读《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的活动。


吕杨领读人

书籍简介

我们的现在到底是过去的人生经历造就还是其他决定的?我们的人生课题究竟是什么?

对了解心理学的人来说,阿德勒的名字如雷贯耳,因为他是和弗洛伊德、荣格并列的三大心理学巨头。那么,阿德勒的心理学主要讲了什么?

阿德勒的心理学讲个人的自主和自立,拥有改变人生的力量。它鼓励我们过自己选择的人生,拥有迈出一步的“勇气”。这其中,勇气是人们在追寻人生意义中的关键词,也是决定人生的钥匙。

它告诉我们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正确面对自己的缺陷,它关注人的潜能和价值的人本主义学派,它告诉我们生活的束缚看起来是客观的,实际上是主观的、心灵的,试图让人从束缚中解脱出来,重获心灵自由。

我们的人生始于不完美,人类因为自身脆弱,所以组成共同体并协作关系中生存。

人生的道路是自己找寻的,而不是别人告诉我们的。

我们因为害怕被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因此在意别人的评论,若是如此,那你即便成功也只能说你为他人活。

同时,它告诉我们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而且别人如何对你,都是自己造成的。这是针对你的行为,所以首先必须由你来进行阻止。

它还告诉我们“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这本书中说,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只有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才有幸福的可能。


作者简介

岸见一郎:日本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专业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与演讲,同时还在精神科医院为许多青年做心理辅导。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

古贺史健:自由作家。1973年出生。以对话创作(问答体裁的执笔)见长,出版过许多商务或纪实文学方面的畅销书。他创作的极具现场感与节奏感的采访稿广受好评,采访集《16岁的教科书》系列累计销量突破70万册。近30岁的时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学,并被其颠覆常识的思想所震撼。之后,连续数年拜访京都的岸见一郎并向其请教阿德勒心理学的本质。


阿德勒的几个重要而颠覆性的观点

1、否认心理创伤

精神分析疗法认为过去决定了现在的你,而阿德勒则否认心理创伤,他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客观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精神世界本来就不是完全客观的,每个人对世界的解读都不一样,如何解读经历决定了如何行动来改变未来,也就是“未来未定”,因此说阿德勒是很具有鼓动性和正能量的“鸡汤”。

改变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比惨淡的现状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

2、一切烦恼和幸福都来自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会带来竞争、嫉妒以及讨厌我们自己。讨厌自己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受伤”。越惧怕受伤,就越会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自卑感源于我们错误地评价自我价值,我们无法轻易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通过主观诠释来改变对自我价值的判断。自卑来源于“比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进进步,但自卑情结则是有害的,自卑情结把自卑当成了止步不前的挡箭牌。健全的自卑感来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较,我们的自信应该来自不断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过去的自己,都值得骄傲。

阿德勒提出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共同体感觉”,也就是所谓的归属感。归属感不是别人给你的,是需要自己建立的,建立归属感需要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阿德勒还提出了三点具体步骤:“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人际关系就是把双刃剑,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但另一面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幸福也来源于人际关系。

3、阿德勒让我们聚焦当下

阿德勒主张关注眼前和当下,聚焦于当下的“目的论”,他认为人的行为都围绕着“目的”在运作,这个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当事人自己都意识不到。例如愤怒并不是一种失控,而是有意放纵,目的是使他人妥协。按照这个思路,“心理创伤”的概念被创造出来可能为了满足“逃避责任”的目的。

即使生命终结于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全部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活着的每时每刻都是完满的,人生也并不存在一个普适于所有人的意义,意义是自己赋予的,把聚光灯打向当下的舞台,好好享受活着的此刻。


更多感悟及心得   

阿德勒让我们挣脱的第一个束缚来自过去。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我们的很多心理困扰都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正是这种评价体系,造成了人的骄傲和自卑。而人们经常借爱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实。当然我们的幸福和快乐也很大程度来自人际关系。

第三个束缚来自未来。现在才是我们拥有的,活在当下。


· 关于愤怒

怒气总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凡事也可以交流。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

不是不能发怒,而是“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易怒的人并不是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意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这其实是是在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

· 关于选择

无论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选择都在于你自己。

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先要改变生活凡事需要很大的“勇气”。任何时候你都有选择的机会和能力。

· 关于自卑感和自卑情结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主观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刻意用自己的手去选择。把自己的身高看成是有点还是缺点,这全凭你自己主观决定,正因为如此,我才可以自由选择。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我们都有想要摆脱无力状态、追求进步的普遍欲求。

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者现实无法改变。这不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结。

不想成功,简单的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的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拥有自卑感即感觉目前的“我”有所欠缺的状态。如何去弥补自己欠缺的部分呢?最健全的姿态应该是想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例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等。没有这种勇气的人就会陷入自卑情结。就会产生“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想法,并且还会进一步通过“如果有高学历自己也很容易成功”之类的话来暗示自己的能力。意思就是“现在只不过是被学历低这个因素所埋没,真正的我”其实非常优秀。“

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

那些想要骄傲于自我功绩的人,那些沉迷于过去的荣光,整天只谈自己的辉煌业绩的人,这些都可以成为优越情结。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自大是有自卑感的另一种表现。

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自卑感人人都有,本身不是什么坏事情。

无力的存在活在世界上,摆脱这种无力状态就有了欲求 追求优越性

自卑情结 – 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和自己比较就可以,不断前进即可。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和别人的比较,而是和“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超越自我

· 关于竞争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当然,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比较。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于“理想自己”的比较。

关于人际关系中的“权利斗争”与复仇。

如果遭人当面辱骂,我就会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当被对方的言行激怒的时候,也要认清对方式在挑起“权利之争”。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对方只是想要挑衅你,通过权利之争来达到让不顺眼的你屈服的目的。

遭受过父母虐待的孩子会有些误入歧途 、逃学、甚至或出现割腕等自残行为。孩子隐藏的目的也就是“报复父母”。如果自己出现不良行为、逃学,甚至割腕,那么父母就会烦恼不已,父母还会惊慌失措、痛不欲生。孩子正是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出现问题行为。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爱的课题”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恋爱,而另一个是家人,特别是亲子关系。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另一方面,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与一个不信任自己的人出在同一空间里,那就根本不可能保持一种自然状态。阿德勒说:如果想要和谐的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 课题分离,谁的课题

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在赏罚式教育下会缠身过这样一冲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

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分离之后,不干涉他人的课题。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最重要的是,孩子在陷入困境的时候是否想要真诚的找父母商量,或者能不能从平时开始就建立起那种信赖的关系。对孩子的闭居状态不妄加干涉也不过多关注。而且,告诉孩子在他困惑的时候我随时准备给与援助。

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的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然给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吧

认可欲求,人际关系中的烦恼集中在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寻求这种认可。

赏罚教育的影响 – 认可欲求,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

·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系“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凡是执著于“我”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必须把“对自己的执著”换成“对他人的关心"。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 它必须考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重去才能够得到。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虽然不想被人讨厌,但是即使被人讨厌也没有关系。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的生活。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这种勇气,人际关系一下子变得轻松。

· 平等即横向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做“横向关系。”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责难对方。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步入了权力之争。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人为什么会去干涉别人你?其背后实际上也是一种纵向关系。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第,所以才会去干涉。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对方倒想自己希望的方向。这是坚信对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

不居高临下的命令其学习,而是努力的帮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

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之为“鼓励”。

人会因为被表扬而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人越得到别人的表扬就越会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

把他人看做伙伴并且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 – 共同体感觉,积极参与到共同体里面才能得到。

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自己主动去面对人际关系,不是去考虑这个人能够给我什么,而是考虑我能够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只有付出了才能找得到自己的位置,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不幸之源在于人际关系,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

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只要你变了,周围也会改变。阿德勒不是改变别人的心理学,而是改变自己的心理学,这一步由自己发起,而不是等别人变化。

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人越是得到别人的表扬,越会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

首先进行课题分离,接受差异性的同时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

有价值就有勇气。

不要评价他人。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人生谎言,设立各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

弥赛尔情结 – 想要透过拯救他人使自己获救,通过扮演一种救世主的角色来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这是无法消除自卑感的人常常陷入的优越情结。

在分工社会中,利己发展到极致就导致利他的结果。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关系都看成“横向关系。”

自卑感来自于纵向关系,建立“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就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 幸福即贡献感

进行他者贡献时候的我们即使作出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


关于《幸福的勇气》

《幸福的勇气》是"勇气两部曲"的下卷、完结篇。

同样以百年前心理学者阿德勒思想为核心,以"青年和哲人的对话"故事形式展现。

在上次谈话的3年之后,青年已经辞去图书管理员工作,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


如果说《被讨厌的勇气》是地图,《幸福的勇气》就是行动指南。

《被讨厌的勇气》探究「该怎么做,人才能获得自由?」《幸福的勇气》探究「该怎么做,人才能变得幸福?」


自我接纳 – 甘于平凡的勇气

没有足够的勇气,你就无法幸福。

一切的烦恼和幸福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和幸福,幸福的第一步,就是人生最大的选择,即爱。

没有尊重的地方无法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关系就不能顺利交流。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这事你可以自己决定”,告诉他,自己的人生和日常的行为一切都得由自己决定。并且,假如有做出决定时需要的材料,比如经验,那就提供给他们,这才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

不管过去如何,也不管别人怎样对你,重要的是,自己选择以后怎么做

教育目标是帮助孩子自立

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不可以妄加干涉。教育者的任务只是通过传授孩子“人格知识”,实现教育目标——帮助其自立。实现自立的入口是“尊重”,“教的一方”要尊重“被教的一方”,也就是说教育者要对孩子们心怀尊重。

尊重意味着你在关心他人,在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这也是共同体的感觉。像怯懦和勇气会传染一样,尊重也会传染,它是一切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正如教育者用尊重孩子来教会孩子们尊重一样。

无法改变其实是不想改变

改变意味着要抛弃“过去的自己”,否定“过去的自己”,也就是让“过去的自己”死亡,然后重生,比起这种痛苦,维持现状显然要更容易一些。说因为过去如何,他人如何,自己才会变成现在这样的人,都是撒谎,在找借口。

不赏不罚不竞争,把与他人的合作放在第一位,是共同体运营的原则

阿德勒把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分为五个阶段:称赞的要求、引起关注、权力的斗争、复仇、证明无能,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

为什么不能表扬?

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做的评价,目的就是操纵。当人们一味地追求表扬时,共同体就会被以褒奖为目标的竞争原理所支配。竞争原理下,竞争对手就是敌人,孩子们慢慢会形成他人都是敌人的世界观——相互倾压。而在基于协作原理运营的共同体中,学生们会形成人人都是我的同伴的生活方式,大家和睦相处,共同成长。

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 “用糖还是鞭子”,都是操纵孩子。

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重。

关于教育

每个人有自己的课题。孩子们学不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

不干涉别人的课题。

教育的入口是尊重,尊重就是信赖,基于信赖的关系就是交友关系。

父母的行为有时候是为了满足自己 – 面子、虚荣心或支配欲。

了解孩子们在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同时在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妄加干涉。

把孩子的课题当成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失去了自我。

弄清楚是谁的课题,丢开别人的课题,减轻负担的第一步。

父母如果一味训斥孩子,心就会疏远。孩子甚至不愿和父母商量,父母也不能提供适当的帮助。伸手可及但不踏入对方领域,保持适当距离。

“回报思想” – 因为你做了什么,我就要给予相应回报。

孩子并不是受到过去的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而是为了达到现在的目的(报复父母)

“忍耐”这种想法本身就表明依然拘泥于权力之争,不做任何反应。

教育的目标是自立,教育者的工作就是帮助孩子自立。

教育的入口是尊重,尊重就是信赖,基于信赖的关系是交友。教育者与学生必须建立的是交友关系,而孩子最初学习交友的场所就是学校。不信赖孩子的父母会处处提醒孩子。但,他们的话再有道理,孩子也不愿听,反而是越有道理,越想排斥,根源是父母不信任自己。

第一个孩子

独占父母的爱的时代,其他孩子被置于“竞争关系”之中,第一个孩子形成保守的对未来悲观的生活方式,喜欢行使权力,重视规矩

第二个孩子

希望革命,企图颠覆既有权力

毫无止境的爱常常变成支配孩子的工具,要树立平等关系

问题孩子的五个阶段:

1、称赞的要求 – 共同体中取得特权地位

做能获得表扬的事

2、引起关注

与众不同

3、权力争斗

4、复仇

自残行为、自闭症等透过伤害或贬低自己的价值来控诉“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

5、证明无能


关于尊重

所谓尊重就是实事求是的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独特个性的能力。

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

没有投入其中的你只会高高在上地批评”那不合理””这有毛病“,这种做法既没有尊重也不可能有共鸣。

不俯视、不仰视、不讨好、平等对待,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产生共鸣。

尊重就是努力的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

爱是一种决定

命运是靠自己的手创造出来的,我们是命运的主人——从牵起身边人的手开始。

真正的爱应该是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基于不信任的想法。

爱的关系中并非全是快乐,必须承担的责任很大,还会有辛苦和无法预料的苦难。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要爱这个人,并一起走下去,这就是爱的勇气,也就是获得幸福的勇气。同时,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也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的感觉。


选择爱的人生 – 先付出才有收获

为了获得幸福生活,就应该让自我消失。

自立就是摆脱自我,脱离自我为中心(巨婴国)

爱的勇气也就是获得幸福的勇气

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的感觉

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


行为方面:

1、自立

2、与社会和谐共处

心理方面的目标:

1、我有能力的意识

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尊重。

我们的教育就是在造成竞争,竞争产生纵向关系而非横向关系。“他们是敌人”的生活方式。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部分参与者心得


何田亚:

第一次参加面包读书会,第一次提交作业,不知道作业格式,就表达下这次活动的分享与收获吧。

这次的共读的书籍是被讨厌的勇气,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1月的时候有参加行动派社群的勇气共读会,在那之后更详细的阅读了这本书。书中有几个点让我收获非常大,应用到工作与生活后解决了我很多困惑。

1、课题分离

生活与工作中,很多关系出现问题都是因为课题没有搞清楚,干涉别人的课题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一定会爆发问题。如何知道事情的本身属于谁的课题,出了问题谁需要为此事负责任,那这件事就是谁的课题。像是孩子的读书学习,出问题孩子是最终的责任方,而不是家长。

搞清楚是谁的课题,问题就比较简单了了,自己的课题自己做决定。别人的课题,给到自己力所能及的建议,至于决定权交由对方,这样我们可以避免很多人际关系上的问题。

2、活在当下

当下是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困在过去,也不该活在未来之中。活在当下,不要因为过去而影响到现在,现在以及未来都是由我们所创造的,而不是由过去。

3、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活出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之中,活成别人想要你活出的样子。你需要活出自己想要活成的样子,所以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得不到认可,被别人讨厌的情况。但是想要获得自由,这是你一定要去迈出的一步。

今天的读书会,氛围很喜欢,听到大家的分享,特别是会长的分享让我收获很大。能感受到大家的知识储备都很多,和有趣的灵魂相链接真是一件开心的事。第二个环节,辩论环节有些让我没想到,第一次体验,很是有趣。刚开始会觉得大家都很乱,很多地方都走偏了,但这种各种思维的碰撞真得很有趣。在辩论的时候,我总想把所有的信息梳理清晰,到最后发现是徒劳,但在回来后突然感觉到一阵清晰。很有趣的环节,下次有参与一定要好好体验一把哈。

第一次的参与,感受到面包书果然是一个有温度,有颜值,有深度的学习社群,很开心有了这一次的链接。能参加这次活动也是我践行被讨厌的勇气之后的尝试,默默看着面包书一步步的发展壮大,从最开始只有中文读书会,到后面有亲子读书会,英文读书会,再到后面有各地的分会,各种延伸社群;看到了过去两届面包书的年会,看到每个人脸上绽放的笑容。

是啊,关注了快两年了,我还一直都是在线上默默地看着它的各种活动,缺始终没有迈出那一步,这也正是当时的自己缺少被讨厌的勇气。因为觉得社群的人员都是很爱读书,都有很深的阅历,表达上都很流利,觉得自己还没有成长为可以和大家沟通的程度。那个时候就告诉自己,等自己准备好了再去参与,只是没想到这个时间过了这么久。在去年底开始慢慢打开自己,开放思维,去不断地进行外部学习,不断接受新的事物与可能性。最大的变化就是更加开放,而且明白在你真正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先去行动,而不是先想清楚,应该有一些事是你预先完全想不清楚的。

第一次参与就是被讨厌的勇气,这真是太应景了,自己就是活生生的案例。虽然来得很晚,但是开始的最好时机就是现在。希望未来有时间可以多多参与到面包书的活动中,与大家共同的学习与成长。


郭春忠:

阿德勒心理学的关于幸福的观点:世界是简单的,人生也是简单的,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世界很简单,它之所以看上去复杂是因为“我”的主观作用。我之所以无法改变正是因为我自己不断下定“不要改变”的决心。我缺乏选择新的生活方式的勇气,也就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正因为这样,我才会不幸。阿德勒认为,阻碍我们获得幸福的就是三个束缚:来自过去、人际关系、未来。

1、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不要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而不是一味执著于“被给予了什么”。

2、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你由于太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会变得讨厌自己,你是在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3、“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生活方式说的是“此时此刻”,是可以按照自己意志改变的事情。像直线一样的过去的生活只不过是在你反复下定决心“不做改变”的基础上才貌似成了直线而己。并且,将来的人生也完全是一张白纸,并未铺好行进的轨道。这里没有故事。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李立红:

感触心得:

1、一切不幸,都是谁的错?

井水的温度是恒定的,长年在18度左右。——这是客观事实。夏天喝,觉得凉爽。冬天喝,觉得温暖。——这是真实的主观感受。你如何去感受客观事实,取决于你自己。你如何面对种种不幸,也取决于你自己。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首——积极主动:在客观的刺激,到你的回应之间,你有选择的自由!包括愤怒的沟通方式、孩子的自我幽闭、脸红恐惧症等等……

当下次你的生活不那么如意的时候,请你停下来想想——你更希望自己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还是消极负面的方式?一切由你决定。或许很难,但相信一定会更好!

2、关于课题分离。一句话: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所有的外在一切,都只能是带到河边,但最终决定改变与否的只有自己。比如孩子,比如爱,比如幸福。不要用纵向的“权威”去操纵,用平等的横向关系说声“谢谢”吧。

不要让孩子按照你的期待,活成“你想要的模样”,让他们做自己、过自己的人生。

3、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做到真正的自我接纳,才能无所畏惧地信赖他人,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从而做到有所贡献。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自己有价值(“有用”)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做到更好的自我接纳。良性循环。

是否有价值,不只是“行为标准”还有“存在标准”。比如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比如刚出生的婴儿。对于在乎你的人来说,你活着,就是对他/她最大的奖赏!

“爱是一种决定”、“幸福即是贡献感”。

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你准备好了吗?

人生是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刹那。愿你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刘如英:

阿德勒在论述“否定心理创伤”的观点时,这么说,“无论任何经验,它本身并不是成功也不是失败的原因。我们不要因自身经验所产生的冲击(也就是说心理创伤)而痛苦,而要由经验中能够达成目的的东西。不要由经验来决定自我,而是由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来决定”。

生而为人,不论是躯体还是心灵,本就容易受伤。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的那一刻一定是找到自我疗愈的方法,并赋予其意义。单单因心理创伤而痛苦是没有意义的,而应在伤痛中寻求自愈的途径,化痛苦为自我成长。但这并非易事,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解开心结,获得蜕变,我想这才是我们要不断修炼的课题。



公众号文章见面包书读书会:https://mp.weixin.qq.com/s/hhH5aM-pdwIbMYAS3bscWQ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948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71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49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21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2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42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97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4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03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34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7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39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55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0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94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62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