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火神,是小时候过年活动里边最难忘的,也是我们孩子最喜欢的节目。送火神的来历,据大人讲,就是用好菜好饭送给火神吃,让他快走,保佑一年里不发生火灾之类的灾害。
正月初五这天,再能睡懒觉的小孩子,也会早早的起床。来不及吃饭,就跑到村子送火神的现场。那是一个井台周围的小广场,也是一个十字路口,说是广场,其实面积很小的,大概三百多平的样子吧,这个面积,已经足够我们送火神的用了。送火神的仪式,由各个生产队出钱,热心的上年纪懂祭祀仪式的妇女来做菜、摆放各种祭品、祭酒,烧纸烧元宝,这些烧纸,大部分是生产队的买的,每家每户都要拿一点烧纸放在里面,于是,在井台周围,就有了一座由纸钱、元宝等组成的“小山”。操心祭奠的这些人一般是村里神神道道的人物,比如我本家大娘就是在这个节目中很活跃的人物。就这样,她们在一边忙活,干的工作虽然很重要,但是比起那些跑来跑去放鞭炮的小伙子来说,我们小孩子基本可以无视她们的存在。放鞭炮,这才是送火神里边我们小孩子最最喜欢的环节,也是引人注目的活动。
等祭品摆好,在烧纸钱的时候,摆好姿势、高高举着竹竿的小伙子,开始放鞭炮了,鞭炮分两种,“鞭”是将药线编织成长长的一排,有50个、80个、100个乃至200个等不同的规格,燃放的时候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挑着,活像草原上放牧用的鞭子。而那种叫做“炮”的,俗称“炮仗”,是一种大概十公分高、三公分直径的圆柱体,里边装满了火药,这个比起“噼哩叭啦”脆响的 “鞭”,动静和威力可大多了,点燃之后,先是喷出绚丽的焰火,最后才大吼一声惊天动地、粉身碎骨。
在那个玩具极其贫乏又没有什么游戏的年代,这么好玩的东西,我们怎么能错过呢?只不过那时候我年龄小,大人是不会让我们这些小孩子挑着竹竿放鞭或者点燃炮仗的,我们只有在外围大声叫好看热闹的份,在里三层外三层看热闹的人群中,我们这些小不点只有在大人的大腿根看热闹的份。有几个半大孩子,胆子大些,就在点燃鞭炮的间隙,瞅大人看不到的时候,将没有燃放的哑鞭炮抢出来,回家剥出火药偷偷点着玩,如果被大人发现,肯定是一顿臭骂的。
等女人们祭奠完,男人们放完鞭炮,主持这项活动的人大喊一声“磕头”,于是,在场的全体人员,都会付下身子,恭恭敬敬的向着供桌的方向,磕三个头。磕完头,这送火神的仪式就正式结束了。孩子们在这个时候是最活跃的,等大人一站起来,他们就一窝蜂的一哄而上扑到鞭炮炸开的纸屑里,寻找劫后余生残存的没有炸开的鞭炮。
如今,很久没有回去参加送火神活动了,原来的旧村子也不见了,代之的事整齐的楼房,在这干干净净的楼房之间,在和原来一样祭奠火神,怕是有些不合时宜吧?况且,现在的孩子们,普遍对鞭炮之类的东西不感兴趣了,送火神还有原来的热闹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