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HY?
每年的年终或者年初,很多人都会赶时髦的写一篇年终的总结和明年的计划,期望明年要做成的N件事,比如健身计划、比如收入计划,旅行计划等等,但是到一年的年中或者年底,会出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达成率很低。
归结起来几个核心问题:
1,目标定得太高,高估自己的执行力;
2,自己并没有完整的完成这件事情的经历,没有做过记录;
3,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意外估计不足。
二,WHAT?
而讲目标管理的培训课程,定计划、抓执行等书籍中,基本会提到PDCA这个理论。
讲课的培训时,当时讲课的时候,课堂气氛会很好,各种案例和游戏,让人很亢奋。但是几天之后,回到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并没有真正实践起来,打回原形。
P(计划)--D(实施)--C(检查)--A(调整)
可能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实践效果会好一些,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而在个人目标领域,个人的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往往实践效果并不好。
三,HOW?
我自己过往在这方面的实践,是采用的开始(记录--了解和评估自己的真实水平)--坚持(目标--反馈奖励机制)--重复(变换方法,克服重复性;阶段性奖励自己;做分享,社交化)。
改良于《做事的尝试》,《游戏改变世界》这两本书。
索性我就放弃了做年终计划的想法,只是单纯的做记录,先评估自己的真实水平。2016年我记录自己打羽毛球的小时数,每次打2个小时,全年记录了100小时,平均是一周打一次,这个目标是切合我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而每次当我遇到瓶颈,或者思想上有懒惰情绪的时候,我就会启动反馈奖励机制,想象运动完之后,颈椎很酸爽、大脑分泌多巴胺,让自己精气神非常好。
同时在朋友圈做记录,让自己产生目标感和积累感。 有时候确实不想打了,就暂停一两周,换别的运动活动,比如游泳,保持隔离感。
这样我就能知道2017年自己的平均水平,结合2017年的实际情况,我的目标就降低了。这就是先记录自己的平均水平,完整的走完一个流程之后,对意外和困难有个认知,这样的计划才是可执行、可完成、切合实际的。
第二个实践是在写作领域。我于2016年1月27日,开始在网上写文字。
第一阶段也是纯粹的写流水账,记录自己的第一个十万字,很快就实现了。慢慢开始有能力写1000-3000字的文章,形成专栏。2016年完成了30万字的写作量,如果按照我过去的逻辑,2017年的目标应该也是定在30万字,5年时间肯定能完成150万字的训练量,出书肯定是没有问题。
但是,当我真正走过一个完成年的流程之后,记录之后,我就降低了对自己的期望和对现实的瓶颈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第一年,是基于过去20多年的一个积累,所以写起来会有三分钟热度,很容易就实现了。 真正困难的是第二年和第三年,过程中会遇到厌倦感、瓶颈期、厌烦重复、焦虑等情绪。
于是暂停了一段时间,慢慢到现在养成了一个写作、记录的习惯。 记录的习惯养成,也是源自《奇特的一生》,主人翁柳比歇夫像时针一样常年如一日的记录自己做事的时间,当然柳比歇夫是研究者,很少的涉及到于人协同、打交道的时间,很适合科研工作者的方式,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做改良、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