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生命对自我价值的认知,而长期被贬低的环境,恰是这份认知的“腐蚀剂”。那些习惯性否定、嘲讽、打压的声音,看似是“鞭策”,实则在悄悄剥离一个人对世界的信任与对自我的接纳。 想起曾见过的孩子,因常被说“你什么都做不好”,渐渐缩在角落,连举手发言都带着瑟缩。教育者应当明白:成长需要的不是“激将”式的贬低,而是“托举”式的看见。就像种子破土,需要的是阳光雨露的滋养,而非狂风暴雨的击打。贬低带来的不是动力,而是自我怀疑的枷锁——当一个人反复被告知“不行”,他终将在心理上画地为牢。 真正的教育场域,应是让每个生命都敢试错、能发光的地方。远离贬低你的人,不是逃避,而是对成长空间的主动捍卫。就像园丁会为幼苗剪除缠绕的荆棘,我们也要学会为心灵扫清负面的干扰。当孩子在“你能行”的肯定中舒展,在“没关系”的包容中勇敢,那份内生的力量,远比任何贬低带来的“反弹”更持久。 教育的智慧,或许就在于教会孩子:不必活在他人的评判里,却要永远守住对自我的珍视。毕竟,每个生命的绽放,都始于相信“我值得被好好对待”。
远离贬低,让成长向阳而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那么,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性格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些问题都可...
- 那天女儿放学后,红着眼圈问我:“妈妈,能不能给我50块钱?” 女儿说,同桌想在期末考试时抄她的卷子,而且说“不让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