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31读书笔记
(五)裴氏家族
77节,贪婪与清廉总是处在动态的平衡当中,他们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在人性和天律之间不断的相互运行,从个人贪婪引发到群体的贪婪,会导致战争。从个人的贪婪引发到团体的贪婪,会出现内部的瓦解。越有影响力的人,越要修正自身,做到清廉,否则会形成最大的群体祸害,形成劣根性文化。教育是充分发展善的一面,抑制恶的一面,教育就是光明与黑暗转化过程,裴氏家训明确指出:凡是贪官污吏,布衣白丁,死后是不得入祖茔的。正如裴侠说,清廉是为官的本分,节俭是做人的基础。纵观历史上的名门望族,没有一家是贪财的,但他们的子孙却福报连连,从不缺钱。勤俭不仅有节俭的意思,还有去欲望修身的本意。给我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家训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子孙后代,我的家族的家训会是哪些词呢?
78节,清廉背后的大智慧。贪婪是牺牲了未来,换取了现在,是眼睛的高度近视,是心中浑浊,里面有侥幸心理在作怪。
清廉不是傻瓜,而是清明。看到了更远的未来,而且里面必定有比满足欲望更高的人生追求。
从贪婪中得到好处,孩子慢慢就学会了贪婪,从清廉中得到好处,孩子慢慢就学会了清廉,孩子学会了用修身的方式达到自我的更高追求。
贪婪的人从未真正得到好处,因为:一、表面上得到了好处,而用不义的方式教育家人,二、失去了真正有层次的贵人的帮助,三、内心常常有莫名的恐惧,找到了一时的满足,却换来了一身的恐惧。这就是要钱不要命,命命注定是不好的。把教育孩子的重心放在孩子本身,让孩子成为价值本身,成为有实力的人才,才是根本。
清廉的好处:一、如果你没有更高的追求,人自然就会进入欲望的世界,二、清廉可以避灾,所有的灾难几乎都与贪婪有关,三、清廉者子孙福报大。贪婪的人,下一代会骄侈,骄侈一定会败家。留存了不义之财,内心常常不安,身体受损。给我的感受是,人要有更高的追求,否则内心的欲望会越来越多。一个人的内心没有梦想,就会长杂草。把自己和孩子塑造成价值本身,这才是根本。终其一生,每个人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与喜悦,更多的物质只会有一时的满足,可能会换来内心长期的不安。
79节,古代祠堂也肩负着传承家族精神和教化族人的功能。古代特别注重治家、持家、守家的教育,有人说创业容易,守业难,其实守家也不容易,裴氏家族是如何选择持家接班人的呢?在闻喜县委宣传部编辑的中华宰相村有这样一个故事,裴五公七十大寿,最喜欢的礼物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七个馒头,八个鸡蛋。裴五公把金银珠宝回礼给乡亲们,最后只剩下他的三个儿媳妇,她会给他们回什么礼呢?老大媳妇,张氏满身珠光宝气,老二媳妇儿文氏雍荣华贵,举止文雅,老三媳妇王氏衣着朴素,却不失大方,给我的感受是,祠堂在古代起到了很好的境教作用。如何治家持家守家也是教育子女必须掌握的一项能力。
80节,裴五公给他三个儿媳妇的礼物,是每人一颗麦子,老大媳妇不高兴,悄悄的把麦子扔了,老二媳妇用盒子珍藏了起来,老三媳妇觉得意义非凡,一年后裴五公又去办寿宴,问儿媳妇麦子的事情,老大说又不是珍珠,老二拿出了盒子,老三种了麦子,一颗麦子长出了九穗麦子,每穗长48颗,共462颗,时间过得很快,又过了两年后的寿宴,摆放着50担的麦子,这就是四年前老三媳妇种的麦子,裴五公当着所有人的面说,从今天开始,我家的万贯家私,千亩良田以及家中里里外外,一应杂事都交给王氏来掌管。纵观古代名门望族,家族要兴旺,家中要有勤俭之德。给我的感受是,古代名门望族选取治家,持家,守家的接班人十分慎重,注重勤俭之德,我在思考自己是一个勤俭的人吗?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勤俭呢?
81节,我们都听过白蛇传里的法海,其实法海的父亲叫裴休,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法海出家于庐山,是一位有情有义的出家人,这才是真实的故事,但是由于我们在小时候看到了白蛇传,了解到了法海,所以我们在不知不觉当中被教育了,我们不管是否是真相,我们都被教化了,而且我们更愿意相信小时候看到的电视剧,小时候听到的一些话,这就是先入为主的概念,给我的感受是,越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言行越能成为孩子日后的认知和信念。
82节,法海的故事给我们三个启示,一、人是可以被教育出来的,比如小时候看的一些电视剧,对我们形成了一些认知,甚至于信念。说明认识人可以不知不觉被教育的。我们把西游记三国演义里的情节当作了历史,不管我们当时的认知是否是真相,我们都被教化了,二、换个角度看看世界,注意力的方向产生成果,有焦点就有盲点,越聚焦盲点就会越大,在白蛇传的电视剧当中,由于我们都聚焦许仙与白蛇美好的婚姻,所以我们就产生了盲点,看不到法海的正向动机,或者说忽视了法海的正向动机。
83节,第三个启示,凡事要沟通和核对。不去核对容易产生误解,而核对无论是否真实,对方感觉到被尊重与信仰,就会做出积极的反应。我的感受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带孩子去一些好的环境,越是孩子小的时候,越要给孩子创造积极的环境,越要对孩子说话小心谨慎,父母越应该学习,因为你的一句话,一个词可能日后就会形成孩子的认知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