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感受,你真的懂吗?

在妈妈群里,有一位爸爸,聊起一件让自己感觉特别愧疚的事情:

孩子和妈妈去菜园里拔了一个大萝卜,高高兴兴地拿回来,举着给爸爸看:“爸爸,看我拔的萝卜!

可是爸爸看了一眼,也没有回应,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另一个手上:“你那个手里拿的什么东西呀?给我看看好吗?”

不过,孩子并没有同意,而是要求爸爸看自己的大萝卜。

爸爸还在一个劲地逗孩子要看另一个手里拿的糖果。

结果孩子就赶紧跑开了,躲在了妈妈后边不理爸爸。

这个爸爸却仍然不依不饶地要看另一个手里的糖果。

最后,孩子哭了,哭的很伤心。

后来,这个爸爸从妈妈的口中得知,孩子在菜园子里是经过很大努力,拔了很多次,在没有妈妈的帮助下,才拔出来这个自认为最大的萝卜,要带回去给爸爸。

结果爸爸看了一眼却什么反应都没有,在孩子的再三提醒下,依然没有看到这个令孩子引以为傲的大萝卜。

所以,这个爸爸很自责,觉得孩子本是要来分享劳动成果,分享喜悦的,自己却视而不见,还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手里的别的东西上。

很多时候,我们似乎总是像这位爸爸一样,不能感受到孩子的感受,也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总是用成人的思维和眼光看待他们,在他们提出抗议的时候,却还自认为他们无理取闹,不听话。

孩子的感受,我们真的懂吗?

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儿在纸上画了一幅画,其实就是画了一个大大的正方形。

她画完之后拿起来就去让大人看:

“妈妈,你看,我画的什么?”

“呀,画的真好,好像是一个大房子!”

“不是。”

于是,小女孩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你看我画的什么呀?”

“啊,是不是一块大木头啊!”

“不对不对!”

于是,小女孩又问了几个大人,大人们说:“玩具、大石头.......”

说什么的都有,可是,都不是小女孩的答案,她很生气,最后,邻居家的小伙伴过来了,“我看看,你画的不就是一个正方形吗?”

“对啦对啦!”

小女孩很开心,终于有人说对了。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们的想法很简单,也很直接,就像最开始那个孩子,拿萝卜直接提出来让爸爸看自己拔的大萝卜,爸爸却没反应,第二个故事里的小女孩,只是画了简单的正方形,却被大人们理解为各种各样的别的东西。

简单、直接,却被我们视而不见,却被我们理解成别的东西,刻意地增加了自认为不错的东西。

而孩子的感受,我们不是不懂,也不是不知道,可为什么会做出一些别的反应呢?

因为,我们忘记了,曾经,我们也是一个孩子。

我们长大了,总是以大人的眼光自居,以自认为正确的标准、答案去强加于孩子身上。而没有及时回应他们的感受,或者直接忽略了他们的感受,以自己的感受和标准来评判孩子。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出去谈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刚开始不到二十分钟,孩子开始坐不住了。玩手机,放动画片,吃冰淇淋,各种威逼利诱都不管用,就是要出去。

其实孩子每次都很乖,这次却忽然闹个不停。最后,这位妈妈努力平复好情绪,抱起孩子认真地说:“爸爸出去时,就想带着你,担心你和妈妈在一起会对妈妈造成影响,我就说,你总是会很配合,不会影响妈妈聊天的对吗?”

孩子点点头。

“妈妈总是带你出来,因为妈妈知道你不会给我添麻烦,我在跟叔叔阿姨聊非常重要的事情,相信你这次还是会安静地陪着妈妈的?”

孩子点点头。

“我就这样抱着你,等我聊完我带你出去玩,好吗?”

孩子点点头:“好的。”

于是,孩子乖乖的在妈妈的怀里待了一个多小时。

我们总是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他们,认为他们还是孩子,不会理解我们的感受。

其实,孩子们的要求很简单,只是希望我们能更多一分真诚与信任罢了。

一方面,把自己当成孩子,另一方面,别把孩子当成孩子。

我们之间,都是平等的个体,需要的是真诚,是信任,是简单,是直接。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沟通,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感受,更好地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感受,和孩子一起成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