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Don’t Fall for that Fallacy, Part One
一旦你接受错误或误导的推理,就会出现逻辑谬误。有时候这些谬误利用的是你遗憾或内疚的情绪,有时候是利用你的愤怒或恐惧。想要摆脱这些混乱、无实质的逻辑,应该先学着认识这些谬误。
伪推理(Pseudoreasoning)
“我所住小区里全部10所房子都漆成了白色”,这是一个基于可验证的事实的坚实的论点。与之相反,伪推理则基于情感上的诉求,比如,“如果你不把房子画成白色,你就会毁了邻居”。伪推理通过瞄准人们感情中强烈的部分,去混淆他们的逻辑。下面是几种典型的伪推理。
诉诸愤怒(Argument from Outrage)
诉诸愤怒旨在激起你的愤怒,以分散你对事实的关注。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你有充足理由生气,但使用愤怒来代替实际逻辑论点将导致思维混乱。
诉诸愤怒的例子
比如说,有一个家长因为对糖果价格上涨而变得生气,抗议道:“在过去两年里,零食价格翻了三倍! 太让人生气了! 想想孩子们!”
看到这位家长愤怒的言论,你可能认为他在表达一个观点,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观点。(我们并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事实)
诉诸恐惧(Appeal to Fear)
这种谬误指的是,使用恐吓手段来证明观点,而不是基于逻辑。 例如,你的哥哥担心他回家之前你把士力架吃光,他可能会使用诉诸恐惧的办法:
花生引起的过敏可能要人命。
力士架里面有花生。
如果你吃它,你就有可能会死。
这时你就可能被吓坏了,忘记你对花生其实并不过敏。当然,如果你确实对花生过敏,在论证中诉诸恐惧就是对的。
诉诸恐惧的例子
在下面的视频中,Gaston通过诉诸恐惧让村民跟随他来风暴城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AZmHrtloD8
诉诸内疚(Argument from Guilt)
人们感到内疚时,可能会做出错误判断并做出错误行动。比如,你明明知道做完作业是正确的事情,同学还是通过说你是“老师的乖孩子”或管你叫“做得对的杜德利(一个卡通人物)”,来使你感到内疚,最后让你不想完成作业,犯下错误。
诉诸同情(Argument from Pity)
诉诸同情会让你支持他人时,不顾是否有事实证据支持。比如,在杂货店门口卖饼干来给慈善机构募款的小孩,可能会发现诉诸同情比提供事实信息更有效。她可以用惹人爱怜的声音说:“我爸爸说不把饼干全卖完,我就不能回家。我太冷了,请买我的饼干吧。”
作为对照,基于事实的销售方法,应该是告诉别人饼干是否好吃,和她在为什么慈善项目来筹集资金。
让孩子做下面的练习:找到谬误
对于下面的每一组陈述,说明其中哪个基于伪推理,然后确定谬误的类型。
第一组
- 在这些水域游泳很危险,在城市海滩游泳比较安全。
- 不要在太平洋游泳,因为在那你会被淹死。想安全的话,在这家酒店的游泳池里游。
第二组
- 现任警长不在乎抓罪犯,大家还是选我吧。
- 现任警长在过去一年中只解决了五起刑事案件, 作为你的新警长,我会确保每个罪犯都被绳之以法。
第三组
- 这些学生出身贫困,应该让他们读上大学。
- 尽管这些学生出身贫困,但他们很努力,成功从高中毕业,他们为自己赢得了上高中的机会。
推荐进一步阅读
More Rhetorical Devices: Psychological and Related Fallacies (Parker & More ou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