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些普通孩子成长的年代,家庭条件都差不多。父母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餐管饱就很不错。即使在城市里,也不见得好多少。成长,颇有自生自灭的味道。
到现在,全然不同。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前所未有。
有时候我看班级或者学校的学生,就像一片小树林。一个班级几十棵树,一所学校几千棵树。大家都在拼命地吸收养分,努力地生长。
有的小树长得枝繁叶茂,树叶绿得能滴油。学业优秀,身心健康,还能在人前大方地吹拉弹唱;有的小树在一片森林里,你一眼就能看到,因为营养丰富,成长良好,他已崭露头角;但有的小树明显营养不良,长得七歪八倒,不是胳膊太细,就是身上长疮。
这些年,看过太多孩子成长的个案,觉得学校教育除了在知识传授上有些优势,其实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能起的作用并非想象中那么大,甚至,对有些孩子的帮助,显得那么无能为力。
学生A:他的桌子上,永远都乱七八糟堆满水杯书等各种东西;地板上,书包饭盒什么都有。从接手开始,就教他收拾自己的东西,给他安排一个能干的同桌,总之,想各种办法帮他改掉邋遢的毛病,但进步不大。
他做事永远无绪,眉毛胡子一把抓。每天被各科作业催着,不时就会欠下一大堆作业债。
这种习惯反映在学习上就是,作业丢三落四,经常搞不清楚做啥。做试卷时,掉题是常事,做解决问题的题目时,没有头绪,做一步是一步。逻辑思维不清晰。
学生B:上课不请他回答问题,他要生气;回答错误了,他要生气;集体活动站队久了,他要生气。好像在他那里,值得生气的事情就特别多。他经常把自己气得脸红脖子粗,甩书包甩衣服。
他的这些习惯,让上课的老师们小心翼翼,唯恐哪件事触到他的神经,惹他生气了。他作业比较慢或者改错不及时,都不敢多催促他,唯恐惹恼了他,又歇斯底里。有时候看着他,一个劲儿的与自己过不去,我心里都会一阵一阵地疼。
学生C:品学兼优,学校的活跃分子,口才了得。但是,她只听得表扬,听不得批评。上课回答问题不对,会哭;考试考的不好,也会哭;听到半句涉及她的批评,会哭。
她理所当然的认为她该最优秀,受不得半点儿挫折和委屈。所以她对自己苛刻得很。
这些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怎样的家庭?
学生A,家境不错,但父母工作繁忙,外婆带孙。据说从来没有做过家务。
学生B,母亲高龄得子,喜极溺爱。自己的孩子总是最好,处处护儿。
学生C,几代教师之家,凡事力求完美。从小被各种优秀填满了。
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产物,塑造成什么样,也是家庭的产物。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七十岁的外婆,改变一辈子的思维方式,也不可能去要求一个高龄得子的母亲,不去疼爱孩子,更不可能去让教师之家,放弃老师的孩子就该优秀的苛求。
从娘胎里,就带来的基因,家庭的烙印,早就深深地烙在孩子身上。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家庭,其实早就作了决定。
有什么样的家庭,就会生长出什么格局的孩子。
学生D:小小年纪已游历过十几个国家。每到一处,会用镜头观察,也会用文字记录思考和感悟。在他的身上,有同龄人少见的大气、豁达。他说,长大了要去当医生,救死扶伤,研究新药攻克疾病。
学生F:每天只上半天课。下午则跟着父母去参加各种活动,跳舞,弹琴,主持,长跑,禅修等等。瘦削的她,有一般孩子难见到的自律,落下的功课,她会自己补,不懂就问,有少见的悟性。
正因为这两个孩子背后的父母,持有不同的世界观,才养育出了优秀得与众不同的孩子。
学生D的父亲说,这个世界总归是一体的,我得让他早点儿看到世界的样子。于是,他每年都会带他出去,连英语私练也请的美国人。
学生E的妈妈说,学校学习不是全部,生活应该多姿多彩,于是,她带着她一起去参加各种活动。
反观一下,我的儿子是被放养着长大的。所幸他还长得健壮,有主见而独立。但我想过,如果有二胎,可能不会这么养。放养还是有遗憾的。
孩子是对一个家庭的观照,也是一个家庭的缩影。有一个暴躁的家,难养出温润如水的孩子;有一个知性的家,想不出理性温暖的孩子都难。
前两天有个孩子上课,老喜欢说:“我要死了,滚开!”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多类似的话,家里谁也这么说?他说我爸爸经常这么说。
好吧,我再怎么管天管地,也不能管到别人家里,至于他的爸爸在家怎么说话,也是我八竿子也打不着的事。我表示无能为力,只能教他,别说丧气话。
在找对象时,有很多人强调原生家庭之重要,是有非常道理的。
家庭,是人生成长的驿站。有什么样的家庭,就会养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孩子长得珠圆玉润,是家庭教育的硕果,孩子长成歪瓜裂枣,也并非是学校教育的过错。先问,家庭教育,哪去了?
有位知名教育家,最近在评论沅江那位杀死高三班主任的案例时,就说到,为什么法律,不规定要判处他的父母一同接受处罚。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永远难逃干系。
趁早认清,趁早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