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留守儿童》这部剧讲述的是一个留守之家的故事,“石头”是一个留守儿童,他和所有留守儿童一样,也缺少爱,但他们仍坚强乐观地生活着.
看了《留守孩子》,心里蛮震撼,深感留守儿童的父母之确实不易。老王(小福的爸爸)说:“我在城里混得不好。”“在城里没地位,给老板当孙子。”他们为来为去也还是为了孩子。
留守儿童父母们的教育方式与城市父母们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们选择了离开孩子,去奔波去劳碌,没有怨言,只希望孩子能听话,不闹事,好好上学。爱都是一样深沉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面对这样的父母,我们应该多给与理解,不能对他们指手画脚,将孩子问题的责任全归于他们,我们应了解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苦衷。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又有哪个父母会狠心的抛下自己的孩子而外出呢?
留守儿童的心酸是大多数儿童无法体会的,留守儿童父母的无奈也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
剧中石头说的:“我宁愿每天爸爸都打我。”这句话突出了“石头”是多么地想念他的爸爸啊。他们不能够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有时甚至还会遭受那些自命清高的人的唾弃,这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内心是多么孤单啊! 留守儿童的生活是苦苦等待,苦苦等待回家过年的父母,他们所想要的只不过是父母一张熟悉的面孔与他们对自己的祝福。
(2)
晚上九点多,沸腾一天的校园里渐渐静了下来,只有宿舍楼的灯光还在亮着。
突然一名女生从大门外踉踉跄跄进来,门卫拦住了她,询问她是哪个班的。她含含糊糊不愿说出,有点醉意,但脑子不完全迷糊,还能认识到这种行为在校将会产生的严重后果。她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喝酒了,她一再哀求门卫大爷别声张。
她想赶紧进入宿舍楼,可是宿舍楼的阿姨们都已经关门了。门卫最后将她送到学校值班室里。值班老师刘老师正在值班,他看到这位女生满脸通红,直接问她是不是喝酒了。那女生支支吾吾地承认了,然后哭了起来,哀求值班老师不要告诉她的班主任。
但是值班老师还是通知了班主任,已经十点了,班主任告诉值班领导,家长也联系不上,这女生星期天是在外面的辅导班寄宿,估计辅导班老师那里会能联系上她的父母。
后来联系校外辅导班的老师,老师关机了。没办法值班老师就又联系宿舍楼的阿姨,让她们开门让她先进去住到宿舍里,等明天再解决。
可是这个女生就是一个劲儿的哭,对值班老师哭诉:“今天是我十四岁的生日,我心里很苦,我放学后去饭店和同学们一起过个生日。爸妈常年在外打工,从小学时候,我就和弟弟一起被送到寄宿学校上学。没有爷爷奶奶,放假回家我还要照顾弟弟,自己充当大人给弟弟洗衣服做饭。”
这个女生哭的很伤心,大家也很同情这孩子,情绪失控时还声嘶力竭地说着叫着。值班老师尽力劝说她,又找来她的同班同学开导她。一直到十二点多,女孩不哭了,值班老师又亲自送她到宿舍楼,进入她的班级的宿舍里,和其他学生住在一起。
第二天,当值班老师又把此事汇报给班主任时,班主任也对这个女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并让她写下保证书,保证以后不再私自外出聚餐。班主任耐心地对她进行了开导,让孩子多理解父母,父母也是为了这个家才在外面打工。鼓励她要自强自立,勤学上进,多和同学们交流,多和老师倾诉。
在这所寄宿制学校里,像这类学生很多很多。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为了多挣钱,维护生计,把孩子就在寄宿制学校。他们以为只要给孩子钱,让他们吃饱穿暖就行了,没有精力去对孩子的内心进行关注。
这女生哭诉说,从六岁就被大人们送到寄宿制学校上学,一直上到初中。在没有父母呵护关爱,只有老师知识教育的环境下成长着,他们内心的苦闷无处倾诉。过生日时,其他的学生都是爸爸妈妈送来好吃的,或者接回家吃一顿好饭,然后又带许多好吃东西来学校。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只能独自在心里默默祝福自己生日快乐。
偶尔想放纵快乐一下,也就是约上两三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出去吃碗炒饭庆祝一下,以此来安慰自己孤寂的心。
(3)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为了弥补对孩子的关爱,他们往往会给孩子大笔大笔的零花钱,因此,造成了孩子奢侈浪费、胡乱花钱的坏毛病。久而久之,就有可能演变成好逸恶劳、享乐拜金的恶习。因此,这就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不讲礼貌,在家顶撞长辈,在校不遵守学校纪律,经常旷课、迟到甚至打架斗殴,后果更甚者也许会走上青少年犯罪的道路。
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往往是通过几天一次或每周一次的电话,谈的无非是在家要乖乖的,好好学习,等我们回来。但是电话对面的家长对孩子来说是冰冷的,一些没有温度的语言,一些不带感情的叮嘱,显得是那么的无力!在他们的成长中,父母的爱是缺失的,再多的祖父辈的爱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够的。这能怪谁呢?怪爸妈吗?他愿意看到这种局面吗?
在学校,每当学校要求填什么家长基本情况时,你可以看到80%—90%的学生都是填的外出,而在中国青少年走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时,留守孩子所占的比例也是较多,这并不是在诋毁留守孩子,而是事实。因为他们所得到的关爱太少,太少太少,犯了错没有人来指正,受了委屈没人出头,只能靠自己去解决,冲动之下,就难免犯下大错。你说有爷爷奶奶在家,多少可以教导一下。是的,没错,但是他们的权威远没有父母的大,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管教,家里还有很多事等着我呢!多数留守儿童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局面才逐渐走入深渊。毕节兄妹喝农药致死是否也与心理压力过大有关?与心理抑郁有关?
一位母亲对孩子的话:
亲爱的孩子,妈妈不敢奢侈留守岁月里的你们,穿得有多好,吃得有多饱,妈妈只单纯的希望,没有什么比你们的健康更加重要,你们是妈妈的孩子,妈妈始终相信你们会习惯没有妈妈陪伴的日子的,可如果没有了健康,那妈妈真的会崩溃的,可事实证明,那一个电话,已经撕掉了妈妈所有的坚强,所有的自以为是!
谁也无法去改变这一切,谁也不能阻止农民工外出的步伐。这些务工的父母们有他们诸多的无奈,纠结和情非得已。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仍是一个大难题,国家虽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安抚补助措施,对留守孩子举办不同形式的爱心活动,但都是即是感的,不能长久。
当爱心关怀活动隆重送给他们时,孩子们就能沉浸在快乐中,甚至忘却了自己的父母,这种幸福感好似胜过爸爸妈妈的呵护与陪伴。但是当这一轰轰烈烈的爱心帮扶团离去后,留给这些留守孩子的将是更加残酷的落寞孤寂。
他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关心和长期的呵护,任何一种关爱和呵护都抵不过来自父母温暖的怀抱!
有多少务工家庭存在,就有多少困惑和无奈产生!
“留守”是多少家庭始终摆脱不掉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