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自认为自己的世界观是非黑即白的,还因为爱憎分明感觉到自豪,等张几年年岁,发现其实中学学得马克思主义里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辩证唯物观点能大抵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人和事,但是没有自我反思的习惯,一直属于火急火燎的随大流状态。今天这一课“看到别人的好”,说人在看待自己和别人好坏的时候有四种状态。
第一种:别人不好 我也不好
第二种:别人不好 我很好
第三种:别人很好 我不好
第四种:别人很好 我也很好
四种状态是不断升级的过程,其中二三种状态交替呈现。初接触这个概念,感觉豁然开朗。原来你我都好是人生升级的最佳状态。我心里想想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评价,觉得现实没有绝对好和绝对差了。好像自己状态也达到了这么状态了。按李老师说的,一字不差耐心的还是把通篇读完了。脑子里浮现出了几个平时的心理状态片段。我之前一直和我姑妈说我家的妈妈那边的姐妹,好像都有点巴不得别人好。看上去姐妹一家亲,大姐和三妹家条件一般,条件好点的二姐一直处在一种优越感很强的状态上。虽然表面的姐妹情深,相互照应,可当他们各自评价的时候,面上都透着一股酸劲。当时作为小孩子的我心里都能看的清楚。记得我有一次和老公说。我没办法接受xx比我过的好,我们都是从小长大,但来上海却是同一起步,刚来上海的时候,还互通往来,可是有了孩子后,就再也没联系过,我相信她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原来我还停留下要么你行,u我不行,要么我行,你不行的状态上,上下徘徊。
当我们见到别人的“不好”,就会产生自证预言,把自己的关注点都放在寻找别人“不好”的框架里去寻找。遮蔽了自己的认知。可是用元认知的眼光去思考,一个人必然是有优缺点的。当你看到别人的优点,你才有机会去学习他身上的优点,别人的缺点拿来做提醒,别人优点拿来做参考。这样才能更多的优化升级自己,看到别人的好,是为了让自己过的更好而已。
工作上也是这样,我经常听到有的人描述公司的氛围很差。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把事情交给感觉和习惯去理解,没有动用元认知去关注事件和你发生关系的核心点,而不要被其他情绪干扰,比如你在一个公司工作,本质上是你在出售自己的时间兑换价值。但从长期主义角度看,你要关注的核心点除了工资外,是工作内容是否有助于你专业更扎实,工作平台有没有助于你个人层次的提升,工作人事环境有没有找到自己的贵人。而不用去介意你的同事哪点让你觉得特别讨厌,你的领导独断专权揽功推过,公司氛围跪舔成风。
至于第四种阶段:你好我也好
一个大家都普遍认可的现象就是“富人,人帮人,穷人,人踩人”。富人知道他们关系的维护都是基于各自之间的价值交换,所以他们希望身边人都好,自己才会好,他们把注意力放在自我核心价值提升上。大家处于一个利益网中,环环相扣。我希望我的好能配得上和你价值对等,我希望你的好能帮我好上加好,所以他们普遍希望我好,你好,大家好。可以看达到这么一个境界的基本上在某一领域得到了普遍认可,才能真正的做到心态平和。当不需要很用力的去证明自己,以至于在证明的时候“姿势走形”或者“用力过猛”,乃至于花时间花精力还要躲在角落里舔伤,或者“硬着头皮死撑”。都可能在第二三阶段徘徊。
比较是没有尽头的,你身边的人,总有比你漂亮的,比你进步快的,比你工作好的,比你学历高的。你为了这抹平这一点点心里的不平衡,把时间精力花在了“看起来活的好”上,在演,在装,在试图证明别别人过的好,都是没有意义的。最可怕的是,注意力花在了不值钱的地方,时间也过去了。你也并没得到成长才是最可怕的。
要是希望自己能达到第四个阶段:“你好,我也好”,除了境界的提升外,李老师还给了一个路径”
就是不断的启动元认知能力。我们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对错和好坏上,我们只知道我们要成长,还能从别人身上学到什么让我们提升的东西。
有些时候,看到别人身上的不好,通常就是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不好。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和别人比较。但要坚信我们的任务只有一个-—-成长。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靠调整心态调整明白的,只有靠我们不断练习元认知能力看清你对你最重要的事情。
最后:「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若是成真,证明自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