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过程,其实也是开悟和接收天地信息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灵光一现,豁然开朗的感觉,其实是读书中最美、最有意思的过程。
读者的思想境界在什么位置,读到的内容、理解的境界就在什么位置。每个人读到的内容,接收到的信息都有不同。所以,任何大家高德的点注,都只能是他个人的见解。可以参考,但决对不能盲目认同。因为,只有经过自己大脑思考和内心认可的内容,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认识”。
本文参考阅读的《道德经》,是以熊春锦先生勘校的《老子·道德经》为范本。当然,要想更好的理解这本巨著的原意,还必须认真研读老子《道德经》原文,找到自己内心的“正识”。
关于《道德经》
道德经是如何成书的呢?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可见,老子最初并没有打算写这本书,“强而为之”。不是老子小气,不肯与人分享心得,实在是因为“无法可说,无法可得”。
《道德经》讲什么?
有人说,它是教人处世治国的书;有人说,它是一部修行入道的书......甚至涉及到兵法,商战,诡计....
似乎,它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忽而深不可测,忽而简单入俗....
但是,不管你从《道德经》中吸收到什么样的养分,都注定了它不是一本简单的书。
其实,处世也罢,修行也罢,说的都是一回事。
生活、修行都是基于“人”的,特属于“人”的活动轨迹。
所以,生活的本质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不可分割,互相依存。
世界的本质就是人。
人,形成了社会,构建了国家,创造了世界这些个环境。“人”与“人”,共同生活在这个“境”界中,互相影响并改变着彼此的“境”遇。随着际遇的变化,在各种“境”况的影响下,一颗“心”,动荡飘流,七上八下,烦恼痛苦。
我们每个人被当下这个境遇环境,不断裹携催促着,追求着“物”、“欲”的满足,似乎这些就是全部的幸福内容。在这一个个的情“境”中,在种种无常的烦恼痛苦中,探索生命的意义,体会苦难的价值,承担超越自我的责任,感知改变着自己,寻找着心灵的梦想家园。
其实,不管在什么样的“境”中,为了什么样的理想,有了什么样的行为,说到底还是个修正“心”念,安置自“心”的过程。
因为生命的意义不仅超越自我,更会超越时空。
因为“离境”则“相灭”。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我们能带走的,只有在“境”中,得到相应增减的“灵魂”。(当然,前提是,你认为灵魂真的存在。否则真的就是“人走灯灭”了)。
金刚经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这是因为,文字有文字的局限性。思想有思想的局限性。人心有人心的局限性......千变万化,不一而足。
《道德经》是否仅仅是着于“人相”而言的“世界”?还是另有立意呢?
——佛说:非法,非非法。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眼界放得天马行空一些,又有何妨呢?
权当“抛砖引玉”吧!
洗脑,迷信总是放在一起出现,还记得在直销里有这样的一个话术:洗脑好呀,给脑子洗洗澡,让脑子更健康。但是我总觉得哪里有问题,后来发觉问题出自我的主观意识一直都在被抹杀泯没,一个人的心态还是出现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有没有一颗想要改变的心?有些问题是顺也好,逆也好,我自己都没有搞明白,我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总会有这样的失落感,所以人一定要想办法去改变。
迷信
迷而信之,糊里糊涂的,不去思考,不去明白原因,只是呆呆的傻傻的去相信,如果单独说相信相信的力量这样说也没有错,但是不去思考,不管学什么都会被打压着走,不管干什么都不会做到极处,这应该就是我的缺失,应该可以总结成一句话心的力量,明白的去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