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薰儿
2018年已经到了,我也要马上走到十八岁的檐下。对未来有憧憬也有疑惑。但不变的是对文字的热爱,是当某种感觉到了就铺纸研墨随手写文的小小习惯。
我想,虽然我年纪小,但我想,我大概也能写出有些许道理的文字,令刚巧读到的人有小小启发。
我喜欢读书,但从不敢自诩读过多么多的书、懂得什么深奥的道理,甚至现在回头想想,这么多年,除了在学校里学的课本有老师带领着自己深入地探究,除此之外读的书,不过是浮云过境、蜻蜓点水罢了。
——因为那时看书,多半是“看个热闹”,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却极少地深入思考,然后拿到现实中来,去解决生活里遇到的问题。
而这又存在必然性,因为我到现在都依旧是个孩子,未成年不说,毕竟还未曾真正的接触社会,去品尝体味“人间疾苦”。
记得曾有一次写文,以自己的小经历做了论据——马上便有简友提出“我们都不是什么大人物,不具有典型性,况且你才十七,这样举例子更是没有说服力。”
——我的第一反应是——我在简书写文便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伟人事迹还做不到信手拈来,写一写自己的经历怎么了,碍着你什么事了吗,在这里跟人家挑毛病,哼╯^╰。——如你所见,我的内心的确有些不爽。
而——当我过了一会内心平静之后,仔细想想,人家用语委婉,语气和蔼,自己真的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别人说得也不无道理,得到指点真的该感激不是吗?——我为自己一开始的内心反应感到愧疚,清晰地认知到自己的修养还不够。
“修养不够,读书来凑!”——脑袋像弹出弹幕一样飘过这样“押韵”的八个字。句子虽糙,道理却是极有用的——但我们不说“凑”,我们说“弥补”。
欸,“书”是什么?——脑袋里突然冒出这样一个冒傻气的问题。
我想“书”在精神意义上,不单单指编排着密密麻麻文字的纸质版或者电子版书籍,还应该指现如今的某些社会现象,甚至一些经过静心整理后搬到传播媒介上的节目、一些在某方面有所造诣有所建树的人的经典语录。
因为我觉得,但凡能被称作“书”,总要有它的一番价值,有启迪人心的力量,才算这部书有灵魂,不然“书”便不过是印着密密麻麻复杂方块字的冰冷纸张罢了。
“你看你又说你觉得,不是说过了吗,你的话没分量,快去举些名人事迹或者找点‘大家’说过的话吧。”——我仿佛听到了这样一个低微到我刚刚能听到、苦口婆心的声音。
没关系,我的文章又不会有太多人看到,多半是抒发心中所感,对将来的自己说说话罢了——未来的倘是平庸的自己或许还会感慨:哟,我十七岁还会写这样“有见解”的文嘞!
这便是题外话了。
回到读书。——今天突然想写这样的论题,源于不经意间点开《爱情保卫战》看了一期节目,其中个别情节令我十分触动——之前看节目也总是看个热闹,今日偶然将自己代入其中,假想倘若自己到了那样的处境,会不会也是一样的迷茫不知所措,而倘若如此,我又会怎么去做……
然后我发现其实读书也是这样——这么多年“走马观花”一般读了也有不少的书,故事类居多。看过之后时间一久,脑海里多半只剩了那个故事的轮廓,和一句“这本书我是读过的”的结论。
——而,我又真的了“读过”吗,或者说得清楚一点,“读透”了吗?
我想,真正的“读透”做到极难,但“读过”不应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层,就像人说话还有很多时候“正话反说”口是心非。就比如鲁迅写留学生的时候曾这样描写“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难道真的“标致极了”吗?地球人都知道,那是讽刺挖苦的韵味。鲁迅运用了正话反说的讽刺手法,可是把心中的厌恶表达得更淋漓尽致了呢!
——记得课文解析里解释得极为透彻:“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埋下了伏笔。”
如果是我们自己读那篇《藤野先生》会想这么多吗?会想到思考“为什么写‘藤野先生’要写当时的清朝留学生”这个问题吗?即便思考了,又会不会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去解决心中的疑问呢?然后又会不会想,这对我们当今时代有没有什么历史价值,令我们获取一些启迪或者教训呢?
……
——我想最后想得最深、又愿意为之踏踏实实做学问解决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人,他的深刻的思想,也必将成就他的一些什么。
而我们读书,虽不必过分“咬文嚼字”、盘根究底,但至少不能只是肤浅地停留在表面,而应当深入地想想它的价值所在。
比如“鸡汤文”吧,它能令我渐渐冷却的心变得温暖起来,这就是它的价值。
比如王小波曾说过“如果一本书,不能对读者的价值观产生影响,那他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书要怎样才能“对读者的价值观产生影响”?有一个必要环节,便是读者对书的内容的联想和思考。只有这样,我们看过的书,才真正跟我们有联系,从而对我们产生作用。
我们在书架上常常看到“影响孩子一生的”什么什么故事,而如果孩子只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看完了其中的故事,而没有产生对自己的生活甚至人生啊理想啊什么的的思考,那这本书凭什么说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们常看的励志书籍也是这样。
所以,不要总是急匆匆地看完书里一个个或平淡乏味或惊心动魄的故事,就拍拍屁股走人,“哦,这件事我知道了”,而应该再去想想,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我读了这本书,它教会了我什么、书里什么类似的错误我也有,而我又应该怎样去调整、去做……
我想,这样的话书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如果一本书,不能对读者的价值观产生影响,那他就没有存在的意义。”——王小波。
“如果一个读者,没有对书的内容产生思考、去形成对自己有用的东西,那么这本书读过也没有意义。”——露凝裳
相遇即缘,不胜感激。
如有错处,还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