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仕,明隆庆五年进士,官至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平原历史名人。2018年5月初,应宋仕后裔宋守春同志之邀,着手整理宋仕史料。现就仕公生平综合陈述如下。
祖世军籍 乔居平原
宋仕(1538~1618),字原学,号可泉。先邯郸人。元末避地始。始祖宋忠隐居于平原县城东四十里的地方,修有土围子,遂名宋家寨。宋氏祖茔碑文记载:“明故处士宋公讳忠暨配匡孙氏合葬墓,万历癸卯(万历三十一年,1603)四月吉日,六代孙,宋仕立”。“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碑文说明,宋忠为平原宋家寨宋氏始祖,立碑祭祀。今残碑仍存。
宋仕曾祖,锡,工部营膳所丞;仕祖,台,怀庆府知事;仕父,以方,赵藩引礼,累赠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见宋仕《墓志铭》),仕母,杨氏,赠恭人。宋仕生于宋家寨。年十二,随祖父台,肄业覃怀宦邸。“覃怀”,古地名,即怀庆(在今河南沁阳市);读《易》能理解基本含义。郡守朱奇之,请与其子一起研讨同学。第二年,仕公欲岁试童生,郡守未令就试。年二十,冠束,归,试,复第一,为平原学宫附学生,军籍。
廷试三甲任知县 行四事超迁御史
嘉靖三十六年丁巳(1557),仕公20岁,为平原县学宫附学生,相当于贡生。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领乡荐,为举人,乡试第二十一名,仕公24岁;越十年,隆庆五年辛未(1571)进士,廷试三甲二百七十六名,治易经,仕公34岁;授直隶衡水县知县。万历元年癸酉(1573)调遵化,“行四事于遵化,民得衽席,为政成绩高等。”“行四事”,语出佛教《阿难陀目怯尼阿离陀经》,主要内容:1身常谨;2言常至诚;3意常柔顺;4善权方便。“衽席”,指太平安居的生活。仕公引用佛经警句,严于律己,为官谨慎,是一名好官。
万历五年丁丑(1577),七月乙未,考选中书舍人刘致中、胡之彦;行人方学孟;国子监博士刘光裕、陈希美;推官谢思启、朱鸿谟;知县尹良任、宋仕、安九域、胡时化……孟一脉、杨际熙,各试御史。良任、仕浙江道;九域、时化江西道……一脉南京狭西道;际熙南京云南道;希美南京贵州道(《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四)。擢浙江道监察御史(从五品),仕公40岁。万历六年戊寅(1578),仕公父殁,回籍守孝,时间三年(实际上27个月)。万历八年庚辰(1580),十月戊午,复补原官,仍为浙江道御史。(《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
出按四川文为蜀 严法规吏治彬彬
万历九年辛巳(1581),作《重修蜀志·序》,又作《订刻太史升庵文集·序》,文采过人,载入史册,仕公手笔保留至今,百度“国学大师——万历四川总志”,可见翰墨。 是年,仕公“出按四川,蜀藩戚某横恣,执而寘诸法,按亩均赋,奏蠲盐井浮课九千有奇。”“按”指按察使。唐初仿汉刺史设立,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元代改称肃政廉访使。明初复用原名。为各省提刑按察使的长官,主管一省的司法,为正三品官。“出按四川”,意思是,出任四川按察使。“寘”(zhì),同“置”,指安置;设立;指制定法规。“浮”,空虚不实;“课”,指课税,亦称“征税”。仕公,严行法规,按亩均赋,奏请免除浮课盐井九千多。十年壬午(1582),出任四川省会试主考官,所得多名士。
宋仕《墓志铭》记载:“兴革十二事于东吴吏,至今奉为准绳。”“十二事”,语出武则天“建言十二事”施政纲领。唐上元元年(674),武则天提出治理国家“建言十二事”。(见宋仕《墓志铭》“十二事”注)“东吴”,苏州的别称。“东吴吏”,苏州的官吏。仕公效仿武则天“建言十二事”,结合东吴官吏的实际情况,制定东吴官吏十二条准则,长期沿用,奉为准绳。又“画十二事于畿南,一时吏治彬彬”,仕公立法规,定制度,所属官员“吏治彬彬”,是了不起的举措。
公在朝则疏“蠲恤当议,权政当革,贪墨弊政当湔,肯臣在累当原,疏大僚当补,考选当下。”“湔”(jiān):洗。“贪墨弊政当湔”一句意思是,贪官污吏、有害的政治措施应当清洗。“蠲恤当议”这段话,是仕公奏疏万历帝的政治主张,在皇上面前,慷慨陈辞,建言献策,拥有忠孝仁义品质的忠臣形象。
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二月壬申,浙江道御史宋仕为顺天府丞。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六月丁卯,顺天府丞宋仕升大理寺右少卿;十月戊子,升大理寺右少卿宋仕左少卿;十一月甲寅,升大理少卿宋仕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提督紫荆等关。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九月丁卯,以巡抚保定佥都御史宋仕,任左佥都御史协理院事;九月己丑,以协理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宋仕,任巡抚(从二品)应天(今南京)都御史。一路连升,仕途无量。
连遭弹劾 上命回籍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刚正不阿的仕公,连遭弹劾。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十一月甲戌,云南道御史顾际明,劾协理戎政尚书张国彦,身居京兆职司提调,而三子并中高等,是何奥援?副都御史宋仕,曾与巡按同论林茂桂,复以王锡爵之门生,致贻揭荐,以媚抚臣,是何反覆?江西佥事王遵训嗜利,则假故尚书宋纁之名,以马□匡人脱害,则介史继书之仆,以通政府是何?禾□岁鄙并宜罢斥,以肃官。箴得旨,张国彦照旧供职,宋仕另行议覆;王遵训着冠带闲住。十一月丙戌,保定巡抚宋仕、山东巡抚宋应昌,各以王德完论劾,奏辩,乞罢,不许。仕公躲过一劫。
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四月庚戌,升巡抚,山东右副都御史宋应昌为大理寺卿,巡抚应天,右副都御史宋仕为南京大理寺卿;十一月壬午,先是山西道御史钱梦得,疏参南京大理寺卿宋仕、南京通政使杨廷相,谓:仕昔(过去),按吴中,阿附相门,至抚,真定受馈,遗克粮饷,廷相作令,黩货物,议沸腾,为谏垣保辅臣保冢宰,借察害正招,权通贿吏部。覆称:二臣曾被人言,已经剖白,前后请告,志在决去,乃台臣复有此论,当出风闻之误,然,义不可留矣。上命:宋仕、杨廷相俱回籍(《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四)。仕公55岁。
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二月癸丑,南京、河南等道,考察拾遗得旨,留王弘诲,免李长春、宋仕、刘希孟,调王敬民南京别衙门,卢维祯等已有旨。仕公回乡隐居。朝廷不派员调查,不核实案情,先是上命回籍,后又下旨免职;将一位“卿贰”高官养起来,二十余年不过问,是仕公的悲哀,国家的损失,也是封建社会政治腐败的真实写照。
回家乡以史为文 营别业筑绎幕园
仕公,热爱家乡,读史为文。万历十八年,为《平原县志》作序。在家隐居期间,又写《平原县学田记》《重修碧霞行宫记》《重修平原县城记》《平原旧令定宇刘公思诚谥祠堂碑》等文,俱载“旧绪志”(指现存的明朝《平原县志》)。仕公,是研究平原历史的专家,对平原历史、平原县古城、平原学宫、东岳庙均有详细考察,写出层次分明、有理有据的论文,歌颂平原;他怀念平原旧令刘思诚,为刘思诚谥祠堂撰写碑文,详述其政绩,歌颂古人,启迪后人。仕公遗文,至今仍为研究平原历史的重要资料。
仕公的诗作,保存下来的不多。《旧绪志·八景赓诗》仅载仕公诗二首,而他的《重修碧霞行宫记》一文载有民歌性质的乐府诗曰:“东郊之阳巍一宫兮,金碧绚烂秀气钟兮……五岳效灵兹其东兮,刻石记事垂无穷兮。”又《平原旧令定宇刘公思诚谥祠堂碑》楚词一章曰:“公何归兮,不返望绎幕兮;日晚思我公兮,无言云车驾兮……故土坎坎兮,击鼓蹲蹲兮;醉言舞公归来兮,爰得我所。”诗词感情丰富、朗朗上口。“绎幕”,指平原县城,“公何”二句意思是,(思诚)公何时归来呀,怎么不回平原看看啊!
仕公别墅绎幕园,在城西郊,门东向。“公之园,邑负郭,命之绎幕,盖平原在汉为绎幕云”(《绎幕园记》明礼部尚书 李维桢)。园内十二个景点:1小隐堂;2白云楼;3容膝轩;4白衣庵;5岁寒亭;6问月亭;7锦云窝;8闻籁亭;9钓矶;10亦兰亭;11不如轩;12揽辉台。“绎幕园,在西郊毛家庙南,明宋宫保仕别墅,有亭、榭、松、竹之胜,久废。白衣庵尚其故址也”(乾隆《平原县志·古迹》)。今城区毛庄小区南,是绎幕园故地。
仕公重民俗,建两桥。东郊建颊川桥,“颊川桥,在东关官道,有颊川代筏石坊,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邑绅宋仕建,闻旧制,桥上有楼,旁有石栏,今废。” 颊川桥为迎春用。“立春先一日,邑官僚,迎春东郊闾里,集通衢游览”(乾隆《平原县志·风俗》)。“通衢”,四通八达的道路,指官道。立春前一天傍晚,县官率官属,到颊川桥登桥东望迎春,见一围黑头巾、穿黑衣的男童从东方走来,县官说“春来了”,率官属折返;也是民众迎春游览之地。“鬲津桥,在西关外,旧有鬲水飞虹石坊,制与颊川桥等,亦明邑绅宋仕建,今废”(乾隆《平原县志·桥梁》)。仕公,关心教育事业,“邑黉宫,形家言后阶不利,公捐五十缗为筑高楼于后。”
讲公德,依法行事,保护人民权益。“南宫进士张庚,误殪(yì)妻,上下其状,两台理依,违久不决。”“张君之平生,动以古人自负,而卒负匡章之衅命也,何尤?一进士未服一日官,且非狂恣不检之流,情实可凉。”仕公“参校情法(类似后来的婚姻法),为雪其枉。”临邑进士邢侗《与宋中丞可泉》一文,赞宋可泉“一大功德也”。仕公“在家,事继母如母,事两叔不翅严父,成孝闻”(宋仕《墓志铭》)。
忧国陈述肝胆苦 忧愤脾病卒于官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应召进京,入朝贺。仕公79岁。仕以“将营别墅绎幕园,为怡老计就家。”疏辞,奉旨恳留。万历四十五年丁巳(1617),二月癸丑,南京兵部尚书黄克缵、右侍郎卫一凤、刑部右侍郎宋仕、太仆寺卿刘汝康,俱引例自陈。上并命供职(《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五十四)。四月庚戌,升南京刑部侍郎宋仕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五十六)。六月丙辰,南京刑部右侍郎宋仕、应天巡抚王应麟、原任大同巡抚汪可受,俱上疏辞任。上令,俱遵旨供职,不允辞(《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五十八)。仕公,性格耿直,上三命供职,仕二辞一自陈。心情焦虑。
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仕公81岁。三月丙子,宋仕言,旧规南台御史额设二十九员,每次考选少亦不下十四五员或八九名。今见在止三人,即人兼数道,日亦不足,况屯田、屯马、京营、京仓及凤阳仓,例差御史各一人,今率以一官而兼数职;其余如:巡视九库、查点十三门、清查黄册、掣盐等项亦不下十数差,至于上下两江、东西绵亘,例该差御史各一员,以资弹压,今止一员,巡视下江而上江暂行代摄,傥有乘间,窃发仓卒,安能遥制。乞念故都重地,立命考选候命诸臣充补庶重地,无虞不报(《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六十七)。“宋仕言”,“言”,疏言,上疏奏折,“今率以一官而兼数职”,请求“立命考选候命诸臣充补庶重地。”“虞”,忧虑;“无虞不报”意思是,(上命考选诸臣充实故都重地)我没有忧虑,就不上报陈述了。仕公,心系国家,肝胆相照,依规题奏,合法合情。然而,奏疏无果。八十老人,忧愤病倒,坚强不屈!
四十六年九月乙未,南京都察院宋仕、礼部右侍郎孙如游,以病辞职。上各优旨,留之令在任调理(《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七十四)。“其年,秋仲,病脾,九月五日,卒”(宋仕《墓志铭》)。享年81岁(周岁80)。仕公,不顾自身安危,与上抗争不果,含泪卒于官。古人云:“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汉文学家刘劭《人物志·英雄》)。仕公,胆力过人,可歌可涕。
万历四十七年(1619),四月癸酉,予原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宋仕祭葬,赠太子少保(正二品)。荫一子。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葬于平原县城东三里杨家庄东,有万历四十七年谕祭碑,暨公配王恭人袝葬。 天启元年岁辛酉(1621),季冬之吉,立石墓志。
仕公,子一,开春,荫历户部河南司主事(正六品)。女五:长,王恭人出;次,侧室孙氏出;三,侧室姚氏出;四、五,俱侧室王氏出。孙八:宋炳,庠生,行一;宋燦,廪生,行二;宋炌,庠生,行三;宋煐,武职,行四。国朝,抚標守备;宋炫,庠生,行五;宋炜,仕孙,行六。康熙同丙午科,武举;宋炤,字暗如。仕孙,行七。顺治丁酉(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举人;宋爣,庠生,行八。
宋仕,知识渊博,为官谨慎,治理有方,由知县(正七品)超千御史(从五品),官至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他热爱国家,在朝慷慨陈辞,建言献策;在乡读史为文,关心公益事业。仕孝友和,易自奉俭,素而好周人之急,嫉邪扶正。仕公的一生,依法行事,立规吏治,一身正气,自强不息,至今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著有《绎幕园集》《存笥集》《奏议摘藁》。(原载 宋寿春、宋新泉主编《明右都御史宋仕》略有修改)
王玉杰
2021年7月
万历平原县志 光绪平原县乡土志
出版说明
平原“古城”,名平原邑,在今平原县城西南二十五里。秦王嬴政二十六(公元前221)年置平原县,治所在平原邑。汉置平原郡,平原倚郡为县。北齐时,县治迁来今地。明朝万历十六年,知县刘思诚始修《平原县志》,十八(1590)年梓行。后人称“旧志”。“旧志”刊发20年后,平原知县周汝观、黄景章等人,尝其版稍续之,谓“旧续志”,今国家图书馆有“旧续志”藏本。1997年10月7日,由国家财政部干部挂职平原县委副书记傅东和县史志办主任孙树群自北京图书馆联系复制并带回平原县,为现存最早的县志。
万历《平原县志》即“旧续志”是四百多年前的古籍,字画刓缺,丛芜漫漶,缺目少页,整理殊难,致使多年无人问津。2014 年夏,笔者到县史志办请缨研究明朝《平原县志》,复印“旧续志”为底本,开始点校。因清朝《平原县志》是依据“旧续志”重修的,保留有大量的“旧续志”遗迹。在整理过程中,参照乾隆《平原县志》复印本与底本相互印证,查漏补缺,找回了大部漫漶缺字及缺页。又在读懂原著的基础上,填补了少量代替字。卷之上“贞烈”底本缺两张,依据乾隆《平原县志•烈女》补记贞烈条目,953字。卷之下《颜鲁公文集》韩一清序文,底本序次错乱,乾隆县志无此文,校对难以进行。笔者的朋友曲阜市孔鲁借出发之机,从安徽省图书馆找到韩一清序文原件,拍下四张照片,通过自媒体发来,助力解决了一大难题。凡有订正,均不出校记,多数将查漏补缺的字,加方括号;底本中的疑衍字,原样照搬加圆括号排出,订疑字加方括号,以示区别。底本个别断续模糊片段,引用乾隆《平原县志》复印本同题文字径直填补。
万历《平原县志》记载了诸多重要史料。如:万历《平原县志•舆地图》将张官店村东标作“古城”。“古城”,指战国时的“平原邑”城。卷之下《职官志》记述:“平原邑为郡治所,汉以下因之书之。”“平原邑”,指战国时齐国西部的古城。“郡治所”,指平原邑是地方行政组织所在地。将筑平原古城的时间前推至战国时代。而乾隆《平原县志•县境全图》将张官店村东标作“汉平原郡城”。又卷之上《学校志•庙学》:“棂星门左右为“德配天地”、“道贯古今”二坊,东有起龙桥,桥东为水门。稍西为射圃厅,前作泮池。”明代庙学棂星门附近的“起龙桥”“水门”“泮池”都是学宫的附属景点。《风俗志•岁时》:“立春先一日,邑官寮,迎春东郊闾里,集通衢游观。元宵,官弛禁,纵民偕乐,街市悬灯,箫鼓歌讴之,声喧哄彻夜,竟毕日乃已。”《文学•宋炤》:“順治丁酉(1657)年,县署行宾兴礼,例有两妓双引出至龙门,以次簪花毕,尚馀一花,妓笑簪其首。三花相亚,璀璨可观,人以为异彩,榜发果中式。”本志上、下两卷,4.6万字。历经六年的时间,万历《平原县志》终于刊行。本书仍有3处16字空缺,记“□”以示,难以补全。敬请读者斧正,修改完善。
光绪《平原县乡土志》,清光绪年辑稿。清末,随着科举制度废除和新式学堂的兴起,晚清政府普及小学教育,提倡白话文、废除文言文,鼓励各地自行编纂出版一批乡土教材。光绪三十一(1905)年,清学部在兴办新学的同时,通令各地纂修乡土志,做为初等小学堂课本。这部志书的发现,是2014年春,济南甲骨古籍精装印刷厂经理提供的《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上看到的;由朋友、德州学院体育学院刘圣华相助,通过自媒体发来。笔者以电子版为底本,进行整理。
乡土志底本,作者佚名。原题:“山东济南府平原县乡土志辑稿”,题下有“平原县印”矜记,可见当时平原县知县对辑录乡土志的慎重。是志内无序跋,篇目三:一是历史:“封爵:战国齐宣王少子通,封于平原陆乡,后为陆氏。”记述平原历史永久,战国时有平原邑。此后,名宦、政绩、乡贤、孝义等,详列诸多平原历史名人。另有户口、氏族、宗教、实业等。“实业”,详列“士、农、工、商”四民人数,这是此前方志所没有的。二是舆地:有星野、沿革、疆里、川泽等。其中不少篇目所记,可补乾隆之后之缺载,户口篇,内载本地户数外,并分别记其男女、大小人口数。全面记述平原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三是商务:详列本境所产之物、本境所制之品,外销物品及数量。计3篇31目。共2.6万字。乡土志是晚清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也是我县乡土教科书式的特殊文献。
两部志书都是稀见方志,今合为一册。在整理过程中,按现代横写格式,篇目均依原著。对原版内容进行全部断句标点,并依照规范简化字排印,在文字简化过程中,易与原版文字产生歧义者不予简化。异体字则参照国家颁发的整理表加以统一。本书有影印版,便于读者对照底本,加深研究。
在两部方志即将出版之际,谨向为本书整理作出贡献的朋友表示由衷的感谢。开发利用旧志文献,提供地情资讯,服务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略有修改)
王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