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闲时翻翻微信里久未读过的私人公众号推文,却在里面发现这句话,大意就是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己,联想到几日前从西安的见闻。
也算是沾了姑姑的光,她1979年入读陕西师范,15年后与故友重逢。我以旁观者的角度看着她们真切的变化,希望从中看到我和我的大学同学们未来的蛛丝马迹。
姑姑的室友七人,老大当年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入伍,后来转业做了社保局的公务员,算是清闲,老公是西工大的,还是军人。老四老六都在985级别的大学编内,老公们依旧是西工大的,还是编制内的军人,有的已经到了团级。简直就是吃饭大学(师范大学)和西瓜大学(西工大)的联姻啊!说正经的,剩下的同学们要么是副教授,博士,要么是博士在读。至此,我才真正意识到北方学术气氛浓是何状况。相比于一批回到南方的学子,顶多也就是硕士,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于公司业务。对于学历之类的教育,继续追逐的人少之又少。陕西省作为文化大省,他们笑称北京大街上一抓一大把官二代,西安大家上一抓一大把教授博士。
当然,这种学术氛围的浓厚,也和他们的经济有关,相比于南方城市的工业,商业发达,他们重视发展的是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考虑到某些因素,这也是他们贫富差距的原因,一个公司可以提供多种岗位,上至中高层管理者,下至工厂技术工人,当然你们会说难道这样资本主义式的难道贫富差距不大,但是我得说陕西的差距,不仅是差距,还有贫,知道吗,就是那种落后于时代发展步伐的贫,我听闻一个打工陕西人的故事,她们出山得走几个小时山路,寄个东西或是坐车去火车站之类,听到这我就觉得我们托她从家乡带来几十斤核桃土产都分外过意不去,这是我一个南方姑娘不曾见识的苦,从火车上见到的黄土窑洞不仅仅是黄土地的标志,也是贫困的另一种印记,于我们而言只是在纸上在眼中所见的贫困,于他们却是无法逃脱的24小时,360天,以及看得见看不见的余生。所以知识改变命运,是一句很沉重,很无奈的真理,在陕西,那群我所见的精英们,79年也只是平平凡凡的人,真真实实靠着知识改变命运,那群没有知识的人要么死守在黄土上,要么外出打工,负着外地人的称号干着那些本地人不干的累活,或是影响健康的活。没有知识,就真的是求生啊,倘若某日老天突降病祸,也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如果没有这趟旅行,我也是觉得读研没啥必要,读博不曾考虑,但是这趟回来后,我觉得确是得好好想想。
知识改变命运,愿下一代可以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