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一位家长打电话和我说孩子目前完全没有学习动力,根本无法静下心来稳定地学习,需要我帮助她找到学习的动力。
说实话,听到这样的需求,我的压力非常大,一方面,这意味着家长对我抱有极高的信任;另一方面,我根本没有十足的把握通过一两次的对话就能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动力。
今天看到了@粥左罗公众号推送的一篇文章《怎样找到真正喜欢的事情?这篇文章讲透了》,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外部驱动力是不确定的、不稳定的,如果你做某件事的动力,都源于你把事情做完产生的最终结果所带给你的外部驱动力,就很容易因为外部驱动力的缺席而中断。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内部驱动力,哪怕没有取得好的结果,我也仍然可以从‘做这件事本身’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反思自己当前所处的状态,发现并没有这样的内驱力,之所以在做好每天的工作,主要是因为它能带给我相应的物质报酬,而当这种物质报酬没有满足我的期待的时候,我就“没法稳定地工作”。
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和那位家长所说的孩子处在同一种状态,我工作的动力来自于外部的物质激励,而不是我真的在工作中获得了足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她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她“应该学习”的义务,而并不是她“想要学习”的内在驱动。
学习动力应该来自于对学习的渴望,而对学习的渴望来自于坚定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又和人生的追求息息相关,人生追求产生于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又是我们出生之后多年成长经历的结晶,根本不是一两次对话就能塑造和改变的,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这需要在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熏陶和感染中去构建和完善。
不管是我自己还是这个孩子,我们所需要共同寻找的都是“哪怕没有产生功利的结果,也能在做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的感觉”。
我不由得想起袁隆平爷爷,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我们之所以如此崇拜和尊敬他,是他在这个领域至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人类所做出的贡献;但是,对于他自身而言,如果仅靠对于最终结果的期待和憧憬,是无法做到几十年如一日的,他老人家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看到每一点改变,都获得了愉悦感和成就感,他的内心是稳定甚至是笃定的。
内心的稳定能让我们长期做好一件事。
对于写作,毕业之后我尝试过多次,当时之所以去尝试,是因为我想从写作获得回报,拿到稿费。
但是,在写了一些文章后,回报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多,慢慢地我就放弃了。
对于现在的我,只是把写作当成与自己的对话,把这种对话公开,再完成与他人的交流,这个过程,我获得的是持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获得的是内心的稳定,所以哪怕上班后很累了,我也愿意写一写。
最近正是志愿填报咨询的高峰期,长辈们都会为孩子首选将来能从事“稳定工作”的对口专业,比如教育学、医学专业,因为在他们看来,教师、公务员、医生这些职业都是有国家财政保障的,因而只要国家在,孩子就有事做。
但是,实际上,我们的一生在追求的并不是职业的稳定,而是来自于内心的稳定,哪怕追求职业的稳定,也是为了内心的那份稳定。
但是,内心的稳定并不是完全来自于职业本身的稳定,更多是找到了能给自己持续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