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是中医中很重要的养生理念,中医非常注重身体自身的平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和谐,除阴阳平衡之外,还要讲究内外平衡等。人体的健康状况与四季的交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四季交替的自然规则,同时也是人体代谢的规则。
食疗养生,不仅要了解人体体质、体征,了解食物属性,同时还要顺应四时之气的变化。
中医认为,养生应与四时相对应,遵循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养生规则。
春天,万物复苏,春江水暖,气温逐渐回升,人体的阳气也渐渐升起,饮食自然也要由冬天的温补、辛甘慢慢过渡到清淡养阴。取温避凉是早春饮食的原则,可以适当食用如春笋、菠菜、荠菜、葱、姜、蒜、韭菜之类偏于温补的食物。如果一味食用人参等温热补品,当春季气温上升时,会加重身体内热,损伤人体正气。当然,初春气温比较低的时候,也应当避免食用如黄瓜、冬瓜、绿豆等凉性食物。
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也是人体能量消耗最大的一个季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在夏天到达最为旺盛的时候。高温的环境使人体出汗过多,导致津液丢失,所以,夏季饮食的原则是以清淡爽口为主,既清热解暑,又能增进食欲的食物最佳,蔬菜如茼蒿、芹菜、小白菜、苦瓜、香菜、竹笋、黄瓜、冬瓜、莲子、薏米等;鱼类如青鱼、鲫鱼、鲢鱼等;肉类如鸭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食物具有清热解暑、健脾利湿、生津凉血、消除疲劳的作用,对肠道疾病与中暑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夏季人体损耗较多,因此适宜补气养阴,应多食如胡萝卜、菠菜、桂圆、荔枝、花生、莲藕等具有滋阴补气效果的食物。另外,还应多摄入粗粮与果蔬。但也不能过多食用生冷瓜果,否则容易伤脾胃。温补、肥厚、冷腻的食物在夏季应尽量避免食用,避免伤津耗气。
夏季天气炎热,脾胃消化功能趋于减弱,容易出现乏力、困倦、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可以适当挑选食用一些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葡萄、猕猴桃等。
秋季,中医所指的秋季通常是指从立秋到立冬前一天的这段时间,古代所说的“秋三月”也是指这段时间。中国古代著名的营养专著《饮膳正要》提出:“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燥”是秋季的主气,所以应该在秋天多吃些如胡麻、芝麻、核桃、糯米、甘蔗、蜂蜜、牛奶等之类的食物,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