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到一个人说:冬天最舒服的事情就是呆在暖和的被窝里,不上班。突然,我就很怀念小时候暖烘烘的被窝。
我家是北方,所以我们的冬天都是靠烧“煤火”取暖的。说到煤火,可能很多人都听不懂,这是我们这边对煤灶的一种称呼,它的学名叫什么我也不知道。
那个时候的屋子是四间房,中间相当于是我们现在的客厅,我们都叫“过道屋子”,可能是因为去两边的屋子都要经过这间屋子的缘故。
过道屋子的西边叫西头屋子,东边叫睡觉屋子。在睡觉屋子的东边还有一间屋子,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厨房和储物间,是个细长的屋子,面积不大。那个时候这个屋子叫什么,我突然就记不起来了,有点忘本的感觉,汗。暂时就称它为最东头屋子吧,因为我实在想不起来了。
那个时候,最东头屋子里放的是大瓮,里面装满了小麦玉米,是一家人吃饭的本钱。在这个屋子里还有一个大灶,大灶通着睡觉屋子的大炕。
这个大灶很少用,基本只有过年才用,或者是平时煮很多的东西时才用,比如给猪煮土豆什么的。过年的时候刷干净煮肉,到现在我还记得眼巴巴的等着骨头好了,父亲将肉褪下来,然后将骨头拿给我和弟弟。
那个时候,骨头真香啊,那真的是香到了骨子里。要知道那个时候煮肉都是用木头烧的,真正是柴火灶,和现住的燃气灶是不一样的。
到了晚上,挨着大灶的那一头炕,就特别的暖和了,因为炕里面是空心的,烧火的时候热气全跑到里面去了,到了晚上一钻被窝,那个舒服,就别提啦!
而过道屋子里则是做饭的地方,挨着炕的那面墙则砌着一个灶,这个灶则是烧煤的。到了天冷的时候,我们就会在屋里做饭,天气不冷的时候则都是在外面做饭的。家家都有的蜂窝煤灶,就是专门为不冷的时候准备的。
在灶的旁边还有一个小一点的水缸,也是砌到一起的,平时缸里放满水,因为旁边就是一直烧着的煤火,所以热气一直煨着水缸,水缸里的水也是热的。
到了晚上,煤火烧的旺旺的,瞅着火就往大炕里面冲,这个时候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吃了饭,洗漱一番,被窝里除了有烧热的炕,还有父亲早就灌好的瓶子。
瓶子都是用输液瓶,因为橡胶的瓶塞不会漏水,不过现在已经没有玻璃瓶了,都是塑料的了。里面的水都是开水,放到被窝里,瞬间热气就散发了出来。
有时候外面下着大雪,我们就窝在暖和和的被窝里不起床,父亲就会做好早饭端到我们面前。湿毛巾擦把脸,牙也不刷了,直接吃了饭接着窝着看电视。
有时候起来了,就坐在靠着有煤火的那面墙,父亲将火烧旺一点,再给我们盖上一条被子暖着腿,打开电视就是一天。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再也难以找到当初暖暖的被窝,唯一能找的感觉或许就是电褥子了。
有了集中供暖的年代,冬天在屋子里穿着夏天的衣服,吃着雪糕,看起来很舒服,却再也找不到冬天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