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房間(街上、窗口、此地)所看到的一切,不具任何意義
這一整課,重點在於「環顧周遭」,不帶判斷地看著世上這些平凡無奇的東西,桌椅、手腳、筆、門、身體、桌燈、標誌或影子。注意到了嗎?耶穌偷偷把身體穿插其中,目的是要我們意識到我們平素早已認定自己的手比筆重要,身體比桌燈重要。毫無疑問的,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不是抱持這種信念的。耶穌有意點醒我們,在接受《奇蹟課程》之際,我們內心對世界早就有一套先入為主的價值座標,只是渾然不覺而已。所以耶穌在〈正文〉如此勸導我們: 要學習本課程,你必須自願反問內心所珍惜的每一個價值觀。任何掩飾或隱瞞都可能阻撓你的學習。沒有一個信念是中性的。每一個信念都會左右你所作的每一項決定。因為每一項決定都是基於你的信念而作出的結論。
決定是信念的後果,由信念而生,就如痛苦必然尾隨罪咎而來,自由也會尾隨無罪而至,道理都相同。(T-24.in.2:1~6)
開篇第一課,看似簡單無比,其實它蘊含了整套《奇蹟課程》的思想體系,只讀文字的表面,是不可能真正了解此課深意的。世間萬物毫無不同,全然相等,因為它們都是幻相的一部分,反映著同一分裂的思想體系,徹底虛幻不實。我們在〈正文〉已讀到無明亂世的第一條法則
「 幻相有層次之分 」(T-23.II.2:3)
小我與世界的整套思想體系全都建立在這一基礎上。如果我們相信自己的身體或手腳比一盞桌燈重要,等於在說幻相確實有層次之分。話說回來,世上可能找不到一個人不相信這種層次的分別,絕大部分的人都認為那是天經地義、無庸置疑的事。為此,我們只要深刻反省一 請注意,上述的句子並無先後次序之別,不要對取材對象賦予差別待遇。練習的目的即在於此。 這並不是說,我們從此就不該關注自己的身體或手腳。以上的反思,只是幫助我們 意識到,即使在最基本的生活經驗中,自己的心態早已處處反映出小我的思想體系。凡是讀懂此段深意的人,不得不虛心承認,自己在舉手投足之間是多麼頻繁地違反了《課程》的教誨。這也透露出我們心內有一部分並不真想學習這部課程,因為那一部分的我們還不想放棄自己的世間經驗。只要我們還認為自己真的活在世界上,而且這一具身體真實無比,誰會甘心相信自己的手和那支筆一樣無意義?凡是相信自己是這一具身體的人(我們全都如此),是不可能相信上主的實相的。由此可見,〈練習手冊〉上篇的宗旨所在,即是要破除我們心內的看法與想法。把握住這一前提,我們就可以繼續讀下去了:
(3:2~4) 練習的目的即在於此 〔讓我們了解,一切毫無不同〕 。
你只需把上述句子套用於目光所及之物。當你運用今天的觀念時,應該徹底地一視同仁。 這就是「 普遍運用 」的意思。耶穌當然不會期待我們徹底做到毫無分別取捨的地步;果真如此的話,我們根本不需要這些練習了。他只是幫助我們意識到,不論自己多麼有心或多麼精進,其實我們並沒有在日常生活中如實操練。為此,當我們開始練習這一課時,不妨誠實反問一下,自己真的準備好接受「我這隻手和那支筆一樣沒有意義」嗎?自認為相信兩者毫無不同的人,不妨拿支筆來,折斷它,然後折折自己的手,你會發現自己其實深信兩者是大不相同的。這個實驗並非要勾起我們的內疚,而只是幫我們看清自己與分裂思想體系認同得有多深而已。
(3:5~7) 但不必做到鉅細靡遺的地步,以免練習淪於儀式化。只要確定你沒有故意排除眼前任何一物即可。從觀念的運用這一角度來講,這一物與那一物並無任何差別。
環顧屋裡一圈,對著周遭的每一樣物品或對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說一聲「這不具任何意義」,何難之有?但這樣奉行如儀,只是徒具形式而已。「儀式」,最容易引人進入一種「失心狀態」,這正是儀式吸引人的地方。有個朋友曾跟我說,她喜歡唸〈玫瑰經〉,因唸經時無需花腦筋,只要唸唸就好了。耶穌在此特別提醒: 不要這樣操練〈練習手冊〉,切莫讓練課流於儀式化。儀式的目的是要讓我們失心 (mindless),而這部課程的宗旨卻在於恢復心靈的清明 (mindful)。日後我們還會不斷回到「儀式的陷阱」這一議題。 我們在此可能意識不到耶穌的「滑頭」,他好似說,這個觀點僅限用於這一課上;其實,整部《課程》都建立在這一原則上。不過,他對此暫且秘而不宣 。
(4) 最前面三課的練習,一天不要超過兩次,早晚各一次最好。每次盡量不要超過一分鐘,除非這讓你覺得過於倉促。輕鬆自在的感覺十分重要。
練習時,請隨時記住耶穌的叮嚀:「輕鬆溫和地進行吧!不必嘔心瀝血,刻意力求完美。即使你認定自己做得糟透了,也無需為此內疚,更不必一絲不苟地把這個練習變成一種儀式。練習時應盡量保持輕鬆自在的心情。」耶穌說的這種輕鬆柔軟心態,成了操練這部〈練習手冊〉一項重要的原則,而把這種溫柔慈悲融入日常生活,也成了我們此生最迫切的功課。耶穌可說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最佳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