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李鸿章这个国人都熟悉的名字,我对他的认识却是极其有限。我只知道他是大清帝国继曾国藩之后的又一位位极人臣的名臣,洋务运动中的标杆人物。再然后就是偶尔从朋友圈中某些鸡汤文章里读到他在外国投资了许多产业,以至后来富可敌国。
我知道,上面那些都是非常浅薄的,与其说是认识,不是说是听过。我甚至不知道他在洋务运动所起到的作用,更不用说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了。所以这次读《坚守与突围 李鸿章与大清帝国》,完全是带着补课的心情来读的。
要了解一个人物,就必须把他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人物的性格、面对事情所作的任何决定总会受到当时所处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想弄清楚李鸿章是个怎么样的人,就一定要把他放到历史事件当中去,而本书正是这样做的。
全书回顾了李鸿章从拜曾国藩为师起至暮色年逝的一段历史,分析了李鸿章作为当权大臣的得与失、功与过、罪与悔,肯定了李鸿章作为清代末期改革者的客观形象。他早年落拓,任曾国藩幕僚抱负不得,而后创立淮军,在镇压太平军中屡建奇功,成为封疆大吏。创办洋务运动而使其声望达到顶点,甲午战争却粉碎其强国梦,迅速由盛而衰,最后只能周旋于列强的外交舞台,怀着忍辱负重之心为清政府『修修补补』,直至死去。
看完全书,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
首先是功。他创立淮军,维护一方治安,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有力地维护了清政府的统治;作为人臣,他有爱国强国之心,特别是创办了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工业化现代化的第一步。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座煤矿,第一个驻外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封电报……都因他而兴起,这是不抹掉的。某种程度可以说,正是洋务运动的产生,才有了睁眼看世界的国人,才有后来许多试图救亡图存的前进人士。
再来说过。我想李鸿章最为人谴责的便是《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了。这两个条约的签订尽管有其客观的原因:中国当时已积弱多时,无力与列强抗争,但不能否认的是,正是在李鸿章的授意下,这两个条约才得以签约。不论出于何种原因,这都是不能摆脱的。李鸿章也理该承担人们的责骂。此外,全书虽然没有明确说李鸿章贪财,但毫无疑问,他一定为自己积攒了大量的财富。而且书中也提到在与俄罗斯代表谈判中,李鸿章收受了贿赂。
回顾李鸿章的一生,公平地说,李鸿章尽管显赫一时,但也只是历史的一粒沙子,无法改变时代,他奉上全部的力量,也只能勉力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清政府多撑些时日而已。李鸿章临终前作的一首诗某种程度上大概能代表着他的一生。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最后就用梁启超的话来结束本文吧。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