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原则》一书,一共花15天才看完,共计耗时55小时,平均每天阅读4小时左右。其中大约30个小时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碎片化场景有:地铁、打车、等。
这本书读起来很费劲。所谓的原则就是「讲大道理」,瑞达利欧将自己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海量行为准则”洋洋洒洒铺陈在这本书里,行文思路和学术论文似的……
而且讲到的案例算很少了,尤其是后面大篇幅讲工作原则的部分,搞不好就容易理解成鸡汤。我对其中很多原则没有很在意,说不定就是限于自身阅历,自动把它们归类成工具
但是我对于这本书评价非常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 瑞达利欧的原则和他的金字塔管理理论类似,大原则下逐级细分小原则。我对他的大原则非常买账。
2. 书中一些散点给了我不错的启发,既有我原本就非常认同的,也有激发我产生许多新思考的。
下面我就从这两方面分享一下《原则》这本书。
《原则》一书讲了两个大方面的原则,生活原则和工作原则。我认为,其实这两方面的原则虽然细则不同,大原则是一致的。以下是我的总结和理解。
《原则》=巴菲特+芒格+大数据
1,管理的智慧
独立思考,面对现实
头脑必须极度开放。不要在学会用别人的视角看问题之前就对此人做判断
有智慧意味着具备同时看到两面并做出适当评估的能力。“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
所有的东西都是放在眼前看更大
2,回顾
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学习。学习,不断进化,变得更好。
3,不要被失败打倒
丘吉尔: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但依然热情不改。
想要追求卓越就必须挑战自己的极限。
相信万事总是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焦虑是好事。焦虑让我们生存下来。生于忧患。痛苦+反思=进步。
长期来看,现金是各种资产中最差的,因为通货膨胀和税收会让它飞速贬值。
对不应妥协的事绝不让步。
4,企业经营管理
公司是自上而下建设的,文化先从金字塔顶端做起。
把企业设计成一个机器,没有人比机器更重要。考虑问题时,要分清这是个例,还是机器、系统层面的问题。将组织设计成一台永动机。带领团队的领导者像是乐队指挥一样,不必也不应该代替某位乐手的位置,但能带领大家奏出优美的曲子。最好的经理人,是让公司在没有自己的情形下仍然可以运转的很好。
定期开会,把组织造的像瑞士钟表一样精准。
如同雇佣军一样,外部的顾问是靠不住的。
找到出色的人很难。公司人员流动性太高,提高了培训成本。(桥水公司貌似新员工一年内的淘汰率是40%)。
做决策时不必过于追求细节。抓大放小,从高层次看问题就可以了。不必太战术性,而要战略性。
判断别人可信与否,一是看ta过去有没有成功经验,一是看ta的说法有没有逻辑。
管理者要像西餐大厨一样,不时尝尝汤的味道。
5,管人
严厉的爱最宝贵,也最难给。所谓Tough love is love。 不要追求别人对我们的印象如何。管理者的天职是把业绩做好,团队拿高工资、奖金,只求一团和气,业绩一落千丈,最后公司倒闭,一时的好受造成了永久的痛苦。重要的是达成目标,不必顾及他人感受。
6,管理工具
每日更新:要求每个向他直接汇报的经理每天写一封电子邮件向他汇报每日进展和想法。
问题日志:强迫每个员工主动把犯下的错即时写下来,避免重犯,也让别人吸取教训。
实现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从事有意义的工作,发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从生活中汲取最大限度的快乐。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认为最基础、最底层的原则是什么?
1. 追求事实。追求事实包括四个维度:
独立思考
永远直面
极度开放
求取共识
2. 创意择优。
桥水的创意择优核心步骤包括:
坦陈自己最诚实的想法,让大家公开讨论。
理性地表达分期,以便大家进行高质量的辩论,拓展思路,尽量形成最优的集体决策。
用可信度加权决策
创意择优的思考维度包括:
克服人性的弱点,主要是认知偏误。
相信系统、机器或算法的力量大于人的直觉思维。瑞达利欧非常擅长构筑可优化的系统(他称为机器)来解决问题,这是非常高级的总结提炼能力。他是一个崇尚理性、逻辑、步骤、规律的人,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充满非理性场景的、复杂的生活与工作中,也要进行大量书面化原则总结的主要原因。
不迷信个人或自我,相信最好的解决方案超越独裁自我,也超越个人努力。
3. 相信生命的意义源于拼搏进取和创造价值。
这是我通读本书后自己提炼的一条隐藏原则,没有这一条作为价值观前提,就没有作者的前两点原则。当然,生命有很多层次的意义,不是说你就非要认同瑞达利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结
当我们不愿接受自己的时候,也很难被别人接受。接受自己,意味着去接受自己其实并非一无是处,更要接受自己并不是世界中心,依旧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
只有承认自己不完美,我们才会学着去打开自己,去拥抱变化,去拥抱质疑。虽然外界的声音并非一贯的正确,但却给了我们难得的新视角。
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到底有多重要?如果你能够站在爱人的角度看问题,你可以收获一份恩爱的感情;如果你可以站在几十个人的角度看问题,你可以收获不错的社交人缘;如果你可以站在几千几万甚至上亿人的角度看问题,你可以收获很不平凡的商业成就。
成长,就是不断发现过去的自己其实很愚蠢的过程。
这并不是说让我们去后悔什么,而是随着认知边界的拓展,我们会逐渐认识到世界真实的样子。
令人沮丧的是,不管我们多么痛苦,多么不情愿,这个世界其实并不会理会。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收起自己的情绪,好好静下心来跟它对话。
令人欣慰的是,不管我们所处的条件多差,命途多舛到多很惨的境地。如果我们愿意静下心来跟现实对话,它也会慷慨给予机会。
也许,我们只有撞南墙撞到精疲力竭,才会开始质疑自己。也许只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从偏执的情绪中走出来,开始对这个世界心生敬畏。
知晓原则不难,难的是恪守原则。获取新知识不难,难的是愿意突破旧知去实践。
我们每个人都想成功,成功者也愿意分享心得,可这个世界的成功者依旧是少得可怜。因为我们真的难以靠原则成功,更多还是靠对自我人性的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