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暑期,大家旅游避暑的热情也高了进来。
最近,我无意中关注了一下市民的旅游幸福指数。
哪些城市的市民旅游幸福指数最高?
网易新闻3月报告发布了年度“点评分最高15大出发城市”,依次是:成都、昆明、济南、郑州、上海、长沙、沈阳、青岛、太原、南京、西安、武汉、天津、合肥、杭州。
这些城市的用户平均点评分都超过4.6分,最高达到4.8分。
而这些城市大部分都是中西部省会城市。
二三线城市市民的幸福指数居然反超一线城市。
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
搜索“幸福指数”主题,有网页分析说,个人的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社会因素;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文化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对幸福的感受。
其中社会心理学因素的解读中有一个关键因素是心理参照系。
就是说,人们的幸福感高低,还要看以哪些人为参照,跟谁进行比较,从而决定自己幸福指数的高低。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之间的比照,尽管该环境的物质水平不高,但由于社会文化闭塞、思维习惯定势等原因,人们容易知足常乐,表现出很高的幸福感;
而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外在的参照很多,比较之下,人们的幸福感就可能呈现下降之势。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一线的发达城市人们的幸福指数居然没有二三线城市高的缘故吧。
问题又来了——个人的幸福感只有在和别人的比较之下才有意义吗?
当然在作这种比较时,请一定记住:幸福不是竞争,真实的幸福来自于提升你的精神层次,而不是与别人相比。
(摘自【美】马丁·塞林格曼《真实的幸福》第16页)
我想,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林格曼的这句话,点醒了很多沉迷在“比较幸福”的人们。
幸福是一种自我内心的感觉,是一种来自对自我效能、社会角色、个人优势等不同方面的综合评价,是一种内心修养的自我肯定,不需要借助外在的标签。
但现实却总是很物质。很多人的确需要外在的物质来向他人宣告自己的幸福。
网上有人晒名包、晒娃、晒豪车、晒男(女)友,不正是通过外在事物标明自己的幸福吗?
没有物质当然不幸福,有了充足的物质就一定幸福吗?
研究表明,金钱与幸福感并不呈现正相关关系。在物质条件尚不充足时,物质越丰富,人们的幸福感、满足感 越强。但当金钱、物质条件达到一定的程度(如年收入在5000美元以上),幸福感与金钱就呈反相关关系。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 比尔·盖茨等有钱人,后来逐渐走上公益事业的原因。
金钱已不能给他们带来幸福感和成就感了,而助人的公益事业,倒是可以让他们再找回自己的成功体验、幸福体验。
有一次在公交车上,听两个农民工模样的人在谈论家乡谁谁又买了新车。
“XX,最近刚买了一辆奥迪A6呀!”
“什么啊!他开了一个月,又换了一辆宝马!”
“才一个月就换了,咱家的公路,能跑开吗?”
“谁知道呢!”
我不禁讪笑,我们作教师的攒下几年、十几年的工资,不知道能不能买一部像样的车子,人家农民工就开始换高档车了。
想想乡下的路况、想想时常外出打工的经历,他们买辆车除了显示富裕,还有多少价值呢?
也许这里有点“酸葡萄心理”,但以马丁·塞林格曼的观点来看,这种比较又是不必要的,是虚妄的。
内心的充足、精神层次的提升,不才是真实的幸福吗?
有人说,越向别人炫耀什么,其实,越说明我们缺少什么。
而内在充实的人总是很谦卑的,就像成熟的稻穗总是低下饱满的头一样。
内心丰润圆满的人不在乎外在的物质,也不在与他人无谓的比较中迷失自我。
他们是本性自足的,是追求内心幸福的,是向内求的,而不是向外求的。
不囿于物质的束缚,能放弃与他人的外在比较竞争,追求内在自我的提升,看淡物质,平淡生活,发展自我,重塑优势,找到自己真实的幸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