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篇: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孟子和齐宣王在雪宫大别墅里聊的意气风发,孟子告诉宣王不要独乐乐,要众乐乐,不仅要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人心服,才能天下归。
语句有点像绕口令,语速也很快,齐宣王听的似懂非懂,孟子就又举案例讲故事进一步说明。
原文:
(孟子曰)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孟子说:“以前,我们齐国的先王景公(齐国第四任国王)问过军机大臣晏子一个问题:我想去附和朝舞(今天山东烟台芝罘附近的两座山)这两个地方转转,再沿着海边(今天渤海湾区)往南走走,最后再去琅邪(今天的山东胶南市一带)玩玩住一阵子,你说我该怎么计划这趟行程,怎么去才能让它像古圣先贤、君主帝王巡游那样风光洒脱有派头呢?”
谁都喜欢出风头,都是国王了还不忘装一装。晏子是怎么回答的呢?
原文: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晏子对景王说:“王上,您问的好!只要天子出行到诸侯郡那里,通通都叫巡狩,什么是巡狩?就是巡视、检查、督导、查看、检阅下面的国土疆域,社会治安,体恤民情。如果是下面诸侯郡主们来见您,那叫述职,什么是述职?就是向您汇报以上情况。这一切,无论您怎么去,终究都是要见人和被人求见的,都和政治公事脱不了关系,所以,您要去啊,就得想好喽!正常情况下是这样的一一您要春天去呢,就看看老百姓的庄稼种植情况有什么不足的,给他们一些补助支持;如果是您要秋天去,您就看看他们的粮食收成怎么样,要是收成不好了就给他们一些补贴援助。夏朝的时候民间有句谚语说:'皇帝不出游,我们没得休;皇帝不巡逻,我们没补贴;皇帝怎么做,诸侯怎么学。'可是现在呢,我们的官员出去说是巡狩,其实都是去搜刮老百姓的,不仅不体恤民情,发放补贴,给予救济,还让老百姓纳粮交税送吃送喝收受贿赂,导致老百姓更穷更吃不上喝不上,人人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开始被迫做一些过激行为,甚至暴动反抗。这种巡狩出游就违背天意了,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反而造成资源如洪水流逝一样的浪费,君主要这样干,就是流连荒亡,会造成更大恐慌,人人忧虑。什么是流连荒亡?从上到下的官僚腐败就是流,从下到上的溜须跟风就是连,打杀劫舍无度就是荒,吃喝玩乐淫逸骄奢就是亡。古代圣贤君王出游巡狩既不流连,也不荒亡,所以人家就是风光潇洒有派头,至于大王您的出游巡狩计划,这只能看您自己的选择了。”
孟子讲起话来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并且不说自己观点意见,而是引用古人齐景公和晏子的对话,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最后还说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情况嘛就是这么个情况,到底怎么选择你自己决定啦!
这么明白的道理,难道齐宣王还能不明白吗?
齐宣王自然明白,他今天心情大好,在雪宫招待孟子,只是想问一问,我到底和圣贤先王有什么不一样?想从孟子的口中证明自己的伟大。不想孟子没有直接夸他,而是用一个圣贤先王的故事给他讲了一番道理,他突然感觉自己好像并不是那么伟大,在宫殿上,在宫廷内,在御园后,自己的种种欢乐原来不是真欢乐,因为没有与民同乐,民并不乐。
齐宣王陷入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