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要奉迎天子,这其实并不难说。但不管怎说,曹操奉迎天子之后的结局是有利于自身的(至少他打败了袁绍)。
既然说曹操奉迎天子后图谋天下有利于己。那么不奉迎天子的人又怎么办呢?其它的,一般就都是打着“清君侧”,或“天命在我”的棋号行事的,比如说袁术。(也就是自立)袁绍想另立。其中袁术下场最惨,被所有人一起攻打,而且还经常战败,很快就死了。
袁绍本来是想另立的,他想另立一个皇族亲戚的为皇帝,以此来征讨四方。但刘虞也不傻,当袁绍要请他坐皇帝时,他知道如果同意了的话自己的的后半生无疑就是悲惨的傀儡生活。而且风险很大,所以死也没同意。
袁绍讨了个大大都没趣。于是之后就开始“为民除害”了。
然而曹操之所以奉迎天子,从之后的结果看来是对曹操有益处的。那么从战略上来讲,也是对曹操有益处的。曹操征讨别人的理由和别人的不一样。(天子只有一个)而这个名义是用来赢得民心的。所以从之后的得出结果来倒推,曹操打的这个名义就是对收拢人心有利的(至少比其他人的有利)。所以倒推:既然奉迎天子对于获得人心有利,那么,说明当时的人民志愿倾向其实是“以天子为正统”的观念比“黄巾起义”(类似)的观念更为强大的。所以曹操选择了迎天子,这一决定是正确的,明智的。
那么天子又该怎样“奉迎”?其实,想把天子“奉迎”好,也不简单。
当曹操将要奉迎天子时,有些将领怕这样做不好,(会引起一些骚动)在荀彧和程昱的劝告下,曹操使曹洪带领士兵西迎天子。但是天子的周围也有几个蠢蠢欲动的军阀。这对曹操迎天子的行动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但是好在之后董承认为曹操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于是就主动投奔了他,并把关口让给了他。所以之后曹操也没少给董承好处。但是董承把关口让给曹操后,还有杨奉、韩暹两个家伙要对付。曹操到了之后,韩暹就逃了。曹操先和杨奉联合,说杨奉出兵自己出粮。但这只是假的。之后曹操以洛阳被烧杀抢劫而导致残破的理由。带天子去其他地方暂时定居,然而却趁机去了许昌。定在许昌,早把天子劫走了。杨奉知道这个消息后十分愤怒。正要起兵攻打曹操。曹操就把他打败了。随后把他老巢也端了。
当时对曹操的这种劫天子的行为有三种不同的说法:袁绍说:“挟天子以令我”。他的谋士说:“奉天子以令不臣”。其他人说:“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有的天子这张牌后,就开始“为所欲为”。首先,他以天子的名义给比自己实力大好几倍的袁绍封了个“太尉”的职位。
袁绍以此为耻辱,就不肯要这个职位,曹操就把大将军(管军事)“让”给袁绍。自己做司空(管政治)。袁绍同意了,但是权力还是在曹操手里,因为天子在曹操身边。
非常明显,这个所谓的官职,在乱世时,已经只是一个的名号了。(天子也一样)大家都是靠军事实力说话的。但名号在其中也起到了一个潜在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作用。因为当时的人民还是相信天子这一说法的。曹操奉迎天子这件事,不管如何也都起到了收拢民心的作用。这对自己的敌人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一一以袁绍举例吧,假如曹操收拢人心这一步做得太好太好。那么袁绍就会发现自己的士兵的执行力下降,并同时往曹操军营里跑。当这种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曹操一旦攻打袁绍,袁绍的士兵很有可能前阵倒戈,然后纳入曹操军营。
之后曹操也收了很多向他投降的人,有些虽然叛变了。但都能够得到镇压:
比如说高干、张邈等人。都震压了。
总结:
不过综合看来,曹操选择奉迎天子这个决定还是比较明智的。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民心的问题。但这个结论只是倒推来的,我也没对此有深入的研究。再说,我也尝试过去研究类似的,但是一般都是一头雾水,比如说赤壁之战的军事实力就存在着极大的争议。一些地名只是几个笼统的概念,如“射犬”。我在网上查了。说是大概在四个地点的那一块,我在地图上把四个点连了起来,准备填充,但不知道是软件不好还是自己不会使用,我就找出了一个线条的加粗变淡的方法把它填充了。费时将近一小时。
类似于这种失常的地名就是地势的变化。最典型的就是黄河的改道。据说曹操将袁绍打败后把袁绍赶过黄河。那时我把他们那些地名都查出来之后。发现袁绍的身后没有黄河。我就想可能是过了黄河的几字弯的。“横折弯钩”的“折”。
但是袁绍又不可能跑得那么快,所以就十分怀疑,想了很久。最后才知道:原来是黄河改道了。
同时袁绍和曹操的地盘也比较奇怪,曹操的地盘似乎在袁绍的地盘之内。有些地名最后发现是错的。这种情况下,很难做出分析。
参考文献:
(二年春,绍、馥遂立虞为帝,虞终不敢当。《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P8)
(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一一《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P13)
(“洛阳残破,董承等劝太祖都许。”一一《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P13)
(“天子之东也,奉自梁欲要之,不及。冬十月,公征奉,奉南奔袁术,遂攻其梁屯,拔之。”《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P14)
(于是以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天子拜公司空,行车骑将军。《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P14)
(“干〖高干〗闻公〖曹操〗讨乌丸。乃以州叛,執上黨〖地名〗太守,举兵守壺〖hu二声〗关口,遣乐进、李典击之,干还守壺关城。十一年春正月,公正干。干闻之,乃由其别将守城,走入匈奴,求救于单于,单于不受。公围壺关三月,拔之。干遂走荆州,上洛都尉王严捕斩之”一一《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P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