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考
我常常会向我的学生们说起自己当年的高考。
那是十一年前,那是十年前。
高考的起跑线,在闻名全省的玉溪一中。高一入学时,我不知天高地厚地在课桌上用涂改液写下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从那时随意在课桌上乱涂乱画毫无公德心的表现来看,已经预示了我不具备去未名湖畔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的资格。没错,因为后来我学的是理科。
分班时在文理科之间徘徊无数次,最终我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和质疑,顶着高一物理考试全班倒数第一的光环走进了理科班,并且乐不思蜀。
那时候的日子至今回忆起来,就像山间清爽的风,总能抚慰此时在社会上跌跌撞撞的我。我清晰的记得那时我们全班同学在数学课代表的带领下集体反抗数学老师的教学,写联名信给教务处罢免那个可怜的年轻女老师;我也清晰的记得那时班主任弄了个晚自习纪律最差的匿名投票,我当仁不让地稳稳占据了头把交椅;我也清晰的记得那时我也试图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每次的校外补课我都在昏昏欲睡。
能清晰记得的当时有很多,只是很多都付笑谈中。
后来,6月的汽笛声催促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开始奔跑,而我觉得自己也在跑,尽管没有时速。预料之中,高考后的狂欢,放榜后的失落,前者属于大家,后者属于我,以及我身后的父母。
直至今天,想起当年父亲带我去报名复读班交学费时对我说的那句话,我仍然会心中一颤,父亲当时说,如果你当年能听我们的选文科,今天我应该给你交的是大学学费。
多年以后我常常想起那个早晨,我觉得父亲在说出那一句话时有一种无法宣泄的委屈和无法名状的温柔。
那一年的高考,我读懂了父母,明知我天生不是学理科的料,他们始终也都迁就着我为我的任性买单;那一年高考,我也读懂了那么一点点的人生,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用一个代价去换取一份宝藏,理科班的那段岁月,我收获了直至今日依旧和我一起前行的朋友,我们的友情到今天,已经亲密无间了十余年。
秋风乍起时,我坐进了文科补习班的教室,我用每个课间10分钟完成一篇英语阅读,我在卧室里打着哈欠完成一套又一套的文综模拟卷。我记得第二次高考那天,我身边的一个同学用蓝色中性笔答了半张试卷才发现试卷顶头写着“用黑笔作答”;我记得做文综时我把5个原本做对的选择题改成了其他选项;我记得考试结束那天我一个人跑去KFC喝了杯雪顶咖啡然后慢慢走回家,迎着夕阳,向自己的高考告别。
后来,我的数学依旧只有50多分,可是语文和英语竟然破天荒考到了130多,文综也突破了200,我如愿进入了中文系,虽然是在湖南一所普通的二本师范学校,距离北京1196公里,可那些疯狂刷题的夜晚,终究没有白费。
我也终于在最后一次的高考中,确定了自己天生是个笨蛋学不好一切理科,一个人,能坦然接受自己的短板与弱点,是多么重要的人生一课。
读大学时,我常常回想起自己的高考,它似幻亦真,拨动着我命运的齿轮,让我遇见了往后岁月中的很多美好和丑陋;
现在,我也常常回想起自己的高考,它鲜活如昨,充盈着我人生的征途,让我笃信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古老箴言。
只是当时已惘然,只道是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