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是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透过这本书,让我们看见了她,看见了新闻事件的真相及新闻事件里的人的人性。
成长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柴静从初出茅庐,不知天高地厚,因无新闻经验遭遇挫败打击,在迷茫中咬牙坚持,在犬牙交错的生活中感受切肤之痛,不断试错,不断思考,不断剖析,成长为一个探求事实真相,对人性有着宽厚理解的记者。
书中柴静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大事,也没有描绘历史,在大量的新闻报道中,选择了留有强烈生命印象的人。柴静从工作的第一天被陈虻问到做新闻关心什么时,回答关心新闻的人。从业十年,始终不忘初心。
于是让我们看见了,非典时期用精神防护的医生,急诊科护士发给丈夫的短信,从鼓励安慰,到发现感染交代银行卡密码,生死面前让人敬畏的牺牲精神。双城创伤中集体自杀的孩子们,自杀背后是被大人无视的内心世界。被卖去卖淫的吸毒女人,不被世俗接受的同性恋舞者,边缘人的生存,苦难与尊严。沉默在尖叫中被家暴的女人,以暴制暴后,家中无人看管的孩子,少年犯罪,没有完的社会问题。我只是讨厌屈服中为五毛钱起诉北京地铁公司的郝劲松,“今天你可以失去获得它的权利,你不抗争,明天你同样会失去更多的权利,人身权,财产权,包括土地、房租。”广西支教的德国人卢安克,从世俗的角度看,他做的事情没用,没效果,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广,但他的存在本身,有一种令人内心惶然震颤的力量。“教育就是两个人的事情,不管是故意还是不故意。”轰动全国的被人称为杀人狂魔的药家鑫,一个弹钢琴的少年因为父亲平时过于严厉的管教,令他在犯错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祸。。。。。力量在于真实的市井人性。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挣开眼来。每个人都应该思考,思考这个社会,思考自己与他人的社会关系。
看见里,看见了他们,也看见生活中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