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摊开一本书了,在这期间买了几十本,和《额尔古纳河右岸》一样,多则两年、少则三个月,静静的竖立在书架上,以至封面出现一层时光的痕迹。
可能购书较早吧,那会还没在抖音上大火,所以和现下畅销版封面有所不同。
作者是以鄂温克最后一位女族长的视角为主线铺展开来。整部故事分为四个篇幅: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百年前鄂温克族还延续着古老的生活方式,一切的一切都是自近代以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衰落至消亡,就像时光的没落——悄无声息。如果不是作者以宏大的视角涓滴刻篆,谁会知晓我国东北线上还有这样一个民族,自古以来隐匿在深山老林中与日月同辉。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了解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过程并不陌生。此前看过因纽特人的纪录片和文献,多少了解和理解他们的故事。地理位置相近,生活方式相近。鄂温克族人比因纽特人要幸福多了,他们有萨满、拥有森林、驯鹿…… 部落群居式的生活。
迟子建的文风是很适合叙述这段故事的,就像鄂温克族最后一位女族长一样,静静地、静静地端坐在毡房里跟你讲他们族人的过往,高兴时不会眉飞色舞,生气时不会怒目横秋,消沉时不会垂眉神丧。犹如古老的大兴安岭中一条不知名的河流,孜孜不倦、静溪流淌、诉说往事。
老一派的作家里固然笔法老道、技艺精湛,思想厚重,但不得不说个性色彩浓厚,节奏感强,在其格局下看事务是享受也是学习,但时有跟不上境界的地方。这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写作手法,几乎看不到任何个人印记,好像只是把原有的故事,缓缓的展开呈现在大家面前。很是适合一个人在书房安静的欣赏,不被情绪左右。即便你想游龙骋海随之惊鸿起舞,文字里那种莫名的静诣感也会使你沉坐案前屏气敛息。
额尔古纳一听就不是汉文化的用词,有着浓厚的满蒙意味。之所以没用一条河域作为主题来命名,而是强调“右岸”,因为以河为界,左岸已丢(如果贝加尔以南的广泛区域还在,类似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将会不胜枚举,形成一个广大区域的独特的人文群种。那么北方的文化多元化就颇为丰富了)。
该书成名于文学界,火于网络,网络这个词就耐人寻味了,它是主流不是主体,面向的大众参差不齐,声音也就不那么专业化。看到有许多人评价说人物名字太多记不住,看的稀里糊涂。初看时,全是少数民族的人名,我还心虑会跟网友一样分不清谁是谁,特意把出现的人物按序摘出来,最后发现也不过十数百人。这也叫繁杂? 那么《红楼梦》、《三国》等算啥?
还是看自己的书,说书吧——
关于原始部落的生活,过去看,是落后,现在看,原来他们才是文明与自然。他们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我们的自然已经被现代文明裹协着,远离天人合一的自然感。天然和文明一定是冲突的,在理念上完全是两种路线。书中这样写到:在上学问题上,我和瓦罗加意见不一。他认为孩子应该到学堂里学习,而我认为孩子在山里认得各种植物动物,懂得与他们和睦相处,看得出风霜雨雪变幻征兆,也是学习。我始终不能相信从书本上学来一个光明的世界、幸福的世界。但瓦罗加说有了知识的人,才会有眼界看到这世界的光明。
可我觉得光明就在河流旁的岩石画上,就在那一棵连着一棵的树木上,在花朵的露珠上,在希楞柱尖顶的星光上,在驯鹿的犄角上,如果这样的光明不是光明,什么又是光明呢!
一个是在自然界生存的光明,一个是进入秩序的社会光明。终有一天,社会的文明发展到极致又将回到大道至简的自然中去。横看北欧的一些国家,除了现代化的设施外,百姓的生活已经处于放任、散漫、自由的状态里,几乎就是无干预、无向导式的与民由之。
随着破坏性的砍伐,古老的大兴安岭森林不断退缩,裸露的土地伴随着着黄沙越来越广阔,沙尘暴随风而起,不断的压缩着鄂温克人还有驯鹿的生存空间。
其实开发是没有错的,上帝把人抛在凡尘,不就是让他们从大自然中寻求生存的答案吗?问题是,上帝让我们寻求的是和谐生存,而不是攫取式破坏性的生存
当有人劝他们下山生活,说人和驯鹿下山是对森林一种保护。文中这样写到:
我们与数以万计的伐木工人比起来,就是轻轻掠过水面的几只蜻蜓。如果森林之河收到了污染,怎么可能是因为几只蜻蜓掠过的缘故。我和我们的驯鹿从来都会亲吻着森林的。
他们连抗拒都是善良的,善良而安静,一生说的话都没有多少,多是眼神、动作的交流。安静的让人心疼,干净到让人心疼又怜悯。恨不得照顾到他们所有你认为是可怜的生活方式。但是,他们不需要照顾,他们生来就是自食其力,用他们的方式在自然中存活。不过多摄取,够吃几天的食物就不会再捕猎杀生。用他们的话来说,驯鹿夏天走路时踩着露珠,吃东西时身边会有花朵和蝴蝶伴着,喝水是能看见水里的游鱼。看看,多么自信而傲娇的民族。不破坏、不打扰,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现代人是没勇气回归自然的,放弃物欲横流的质容易,忍受星河沉寂的孤独是最难的,还有那无法驱赶的饥饿以及有病可医的保障。我们距离自然文明已经太远太远了。大家不知道的是:当环境干净、人心干净时,是可以从源头上杜绝很多疾病的发生。即便有,山河、草木、白云、星空都是可以治愈的。道家讲多言伤肺。可如果是传道受业解惑,受听者的满足会影响到传道者的心情。心情愉悦,大自然又会把失去的能量给授业者补回来。这叫取之自然授之自然。
生老病死天道轮回,鄂温克族的百年史就是一个个族人不断死亡的过程。除去意外,要么睡梦中、要么端坐中脖子一歪,自然回归。长期病中而去的几乎没有。反观很多修身悟性之前也是这般——知己定数、从容而去。两者在认知是相同的,前者是自然天授,后者是修回天然。
末尾,我在写下一段感言:与进步式的整个人类群体相比,他们是脆弱的群体,经不起现代文明的碰撞。
一个民族的百年孤独史,他们的故事就是日出一样璀璨夺目,他们的消亡又像落日黄昏般悄无痕迹。历史为鄂温克族书写的文字太少了。
人类社会发展数千年,由狩猎到农耕,再走向工业化,是了不起的过程。然而丢掉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连来时的路都不记得了。
鄂温克人还延续着古老的生活方式,一代代薪火传承,不著书、不立字,他们从自然中来,回归自然。
如果说《百年孤独》中解惑了孤独的的含义,一个家族或整个人类都难逃孤独,那么鄂温克人的孤独该如何做解?我想,他们拥有整个森林,以驯鹿为伴,是幸福的、充实的,并不似你看到的单调乏味和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