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可能看多了余秋雨,总喜欢附庸风雅去访古,每到一处旅行目的地,都会去寻访历史的遗迹,想象着英雄当年的英姿,试图穿越时空与古人神交。后来,眼界开阔了,开始慢慢怀疑这种过于依赖想象力的人文旅行到底有没有意义。毕竟,在这个工业化统治一切的社会,我们看到的所谓名胜古迹大多是山寨甚至伪造的,即使是名山大川,也早已沧海桑田。
想一想都很沮丧——你来到的这座古城,其实只是一座有历史的崭新城市,昔日的秦墙汉瓦早已埋在累累黄土之下。据说鲁迅曾经想写杨贵妃传记,来到西安一游,结果却大失所望,回去和友人感叹:这里连月亮都和长安不一样。南昌的滕王阁久负盛名,可去过的朋友大多很失望——不但因为楼修得有失古朴,更因为你登高江边,当年浩浩汤汤、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盛况难再现,举目望去尽是高楼大厦。
最近在书店一口气看完比尔波特的《一念桃花源》,让我眼前一亮。一个美国老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跟随着苏东坡和陶渊明的脚步,寻访他们的足迹;扬州、杭州、惠州、海南,按照诗人贬谪的路线旅行,试图重温他的痛苦与欢愉;在故居里,朗诵着诗人的名作,用书籍向他们致敬;在陶渊明墓前流泪,洒酒祭拜;在苏东坡洗过的山泉中洗浴,体会大自然的诗意美。读着读着,不由得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为这个美国老头的执着所感动,为这种敬畏文化的仪式感所感动。
我们想要的古,其实不止存在于山水草木间,更在我们的内心中。你看到的一草一木一物,可能和苏东坡、陶渊明看到的已经不一样了,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这些遗存,只是用来触发我们内心灵感的钥匙。当你读完一首古诗词拍案叫绝、似有所悟,当你来到皇家陵园畅想秦皇汉武的丰功伟业,当你在每一处历史遗迹前沉思感动时,实际上就已经在和古人交流了。或者说,只要心中有苏东坡,你见到的每一个月亮,都是宋时明月。
读完此书后,自己甚是惭愧。作为一个个庸庸碌碌的现代人,内心早丢失了那份宁静和古意,没有时间去思考、去品味、去想象,如何配得上和那些伟大的古人交流呢?所以,我虽然去过许多个城市和景点,却和苏东坡们擦肩而过。而比尔波特,却找到了他想象中的苏东坡,找到了他内心中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