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 第十二
【原文1·8】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閒,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脩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hui)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min),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译文】
元气萌动宇宙源起的太初,只是“无”存在,而没有“有”也就没有“名”;混一的状态就是宇宙的初始,不过混一之时,还远未形成各别的形体。万物从混一的状态中产生,这就叫做自得;未形成形体时禀受的阴阳之气已经有了区别,不过阴阳的交合却是如此吻合而无缝隙,这就叫做天命;阴气滞留阳气运动而后生成万物,万物生成生命的机理,这就叫做形体;形体守护精神,各有轨迹与法则,这就叫做本性。善于修身养性就会返归自得,自得的程度达到完美的境界就同于太初之时。同于太初之时心胸就会无比虚豁,心胸无比虚豁就能包容广大。混同合一之时说起话来就跟鸟鸣一样无心于是非和爱憎,说话跟鸟一样无别,则与天地融合而共存。混同合一是那么不露踪迹,好像蒙昧又好像是昏暗,这就叫深奥玄妙的大道,也就如同返回本真而一切归于自然。
【心解】
本段所述,为庄子的“宇宙起源论”。太初的“无”在有与名之前,正是老子所谓的“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其次则是对“德、命、形、性”的定义与描述。值得深思细读。
参考资料: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傅佩荣《傅佩荣译解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