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记事簿》的作者为医护,关注的依然是病人的故事。每篇故事都以冷静、克制的语言讲述了“生老病死”的人生故事。最能打动人的是真实,而最出乎人意料的也是真实。因此这本基于普通人的真实故事,充满了出人意料、真实、感动甚至是追求重生的勇气。
人性是复杂的。《等待》这个故事让人动容。阻止林音的兄弟求助林音的是什么呢?是自私还是愚昧?人都是自私的,因此当得知两人的配型都是成功时,总是隐隐希望另一个人去捐献骨髓,而不是自己去捐献。或者说这就是博弈论里面的经典问题:当一个人倒在地上事,周围围了50个人,选项一是指定其中某个人打电话呼叫救护车,选项二是张口疾呼“救救他”,这两个选项哪一个更容易呼叫到救护车。答案是前者。正如这个故事中林音的丈夫老甄所说,与其两个人都配型成功还不如只有一个人配型成功,获救概率或许更大。人也是愚昧的。林音的两个兄弟面对重金诱惑自然想到的是这是一个以命换命的手术,更是踟蹰。然而如果稍有了解,便可知道这样的手术其实对捐赠人影响很小。早年更有极端案例,白血病患者已经入仓,全身免疫摧毁只等着骨髓移植,但是捐献人临时反悔,患者唯有死路。也有不那么极端的案例,癌症病人需要健康人血液培养T细胞做治疗,但是家人竟无一人愿意被抽血。永远不要低估人性的复杂,这些案例不是丑恶,只是说明了人性有太多的灰色地带。相对应的,也不要低估人性的伟大,特别是父母之爱。既有《身体里有三颗“苹果”的男孩》中母亲依然捐出自己的肾脏,也有《再见阿香》中阿香那80岁老母颤颤巍巍的身影。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大多要复杂些,但是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总是愿意为父母多考虑一些多想一些比如阿泽;可也许到了中年就会念起曾经父母的不是,如同阿香的两个儿子;然而到了最后,还是愿意相信父母是自己最重要的港湾,一如《我脑中的橡皮擦》中邵老太的女儿。一如很多作品所言,医院就是一个人性的照妖镜。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夫妻,也可以看到相濡以沫的场景;你可以看到久病床前无孝子,亦可看到母慈子孝的场面。
然而,我始终认为这部《白色记事簿》有所欠缺。这部作品只关注了医患当中的一环,患者。我们常常忽略一点,医护也是普通人。正因为太多的作品将医护塑造成了接近于神的形象,我们才会忘了白大褂后面、口罩之下的他们同样有血有肉有情感,同样面临家长里短,面临职场压力,也同样有自己的故事。原以为这部由医护亲笔写就的故事,会记录更多的基于自己的感受,然而实则寥寥。在《成人礼》中,医生提到了自己的失误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心理负担。在《我看过上千张患者的脸》中,提到了由于患者隐瞒病史给最初的清创医生带来了职业暴露的风险。这样的场景其实可以更多一些。康复病房中一些的患者家属,丢下病人后就不见了影踪,医护的工作何其困难;每一个ICU护士都是一个全能型选手,这样的工作背后又有怎样的牺牲与付出?作为感染科的护士,除了开导患者之外,自己是否也曾因职业暴露害怕,是否也曾因工作受到过不公的待遇和眼光?更何况,医护还会面临患者要求100%的手术成功率等匪夷所思的要求,患者死亡后家属无法接受大吵大闹等等各种场景。这些故事我们同样也需要了解,这些故事背后医护的心情我们也想要聆听。总之,作为普通人的医护,在病房之中救死扶伤之余,面临什么样的职业困境,遇到什么样的不平与挫折,值得更多的书写。只有更多这样的书写,普通人才能理解为什么我国的医生数量连年减少,才能理解为什么儿科病房越来越少,也才能真正的在医院里做到尊重医生护士。
解决医患矛盾、伤医事件的,除了加设的安检设备,除了电视上每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就播出的歌颂冲向前线医护的公益广告;更需要平日里双方的互相了解。无论医护或病人、病人家属,脱去身份之后我们都只有一个名字: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