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儿子软磨硬泡,勉强答应陪他去看《哥斯拉️》,想想当初看《复联四》的迷茫,就有种想逃到隔壁看《一个母亲的复仇》的冲动。
可这个十岁小人儿的期待眼神,让我最终在哥斯拉放映厅选了两张票,咬着牙走进了这场男孩子的游戏。
这是部被美国人臆想出来的灾难片,就我个人看来,全片充满了浪漫的个人英雄主义和难以理解的机会主义。
一台能够控制怪兽的叫做奥卡的电脑被摔的支离破碎,关键时刻,男主和女主用一把螺丝刀,三秒钟使它复原,手指在触屏上一点,轻松传递给怪兽能量。
我笑的不亦乐乎,对儿子开玩笑,“他们也不行啊,还要用螺丝刀,你看人家白娘子,两手指头画个圈,一指,就修好啦!”
儿子心中的感动被打断,不满的看了我一眼。
好吧好吧,不说了。
这种文化植入,对青少年的影响,或许远大于二十年前的红白机。
结束时,儿子问我看懂没有,我故意逗他“就是四个怪兽在打架嘛!先是蜥蜴和三头龙打,后来蝴蝶和鹰打。但是那个三头龙不好看,原本龙是很威武帅气的图腾,搞了三个头,变喜剧了,蝴蝶倒是很漂亮……”
儿子立刻义愤填膺的纠正我:不是蜥蜴,是哥斯拉!它是人类的朋友,它帮助人类打败了坏的怪兽……
嘻嘻,小孩子。
十岁的小人儿估计还不了解,没有永远的朋友。
这一集它是朋友,下一集或许就变成敌人啦,要不然哥斯拉三怎么编剧呢。
小朋友很喜欢这种大制作大场面,视觉震撼令他感动的不得了,一路上都在喋喋不休。
而我并没有记住多少场面,不知道从哪年开始,更喜欢一些内敛的、紧凑的故事了,例如《归来》。
不过,这部电影对于我还是有惊喜的,就在章子怡的面孔闪现的那一刻。
章子怡第一次出镜,并没有台词,画面一闪而过。
我却像个迷妹一样,惊喜的拍着儿子的手,小声喊“章子怡”!
事实上,我并不是粉丝。
只是在一部美国科幻电影中,突然出现了中国面孔,惊喜与自豪同时迸发。
在那一瞬,不论换了谁,周迅、刘涛、姚晨,我都会欢呼,因为她们是中国人。
虽然,难免遗憾,章子怡只是来打打酱油,聊胜于无的台词和格格不入的英语,使这张中国面孔在片中并无多少分量。
美国大片优势由来已久,强势进驻,给各国输送文化的同时,传递了更多的西方理念。
文化入侵,是最潜移默化、最腐化民族的入侵。
前些年的韩剧,使我们的少年都迷恋甚至模仿奶油欧巴,17年萨德契机,全民开始抵制韩剧。
这个过程中,不断有声音在问,不看韩剧了,我该看啥。
是的,这是重点。
我们不吃别人的粮,前提是自己要有粮。
近些年印度电影势如破竹,一部部叫好又叫座的片子,不仅深挖社会弊病,更引爆票房。
中国为什么做不到?
从小品的寓人不逗人,到电影的叫座不叫好,有多少著名相声演员能如郭德纲一般,承上启下,把民族的深挖,把社会的深化。
哥斯拉是拯救人类的怪兽,但它是美国人孕育的。
我们自己,能不能孕育?哪怕时间久一点,阵痛长一点。
我们的男孩子,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英雄?不是钢铁侠,也不是哥斯拉!
红海行动让我看到希望,逆行者的海报也能燃爆青少年的热血。
但是,太少。
相比密集的好莱坞轰炸,我们的好产品显得昙花一现。
未来犹可期许,少年终将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