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谈谈本周跟写作有关的感悟。
1 资料怎么处理
随着平时的摘抄和公众号的写作,积累的素材是越来越多,但有一种无力感。好像以前上学的时候认认真真记的笔记,但记过之后再没时间翻出来看。虽然有调查显示,记笔记的过程就是一轮对大脑的深层次加工,即使没有再看,也是有作用的。但我关于写作的素材,有时候明明想着以前记过一个例子能用,但就是找不到准确的原文,只能囫囵吞枣地写个大概意思,遇到需要数据、图表等精准的引用的时候,就只好放弃使用这个案例了,因为记不住。
后来看李笑来介绍经验,用苹果系统自带的Spotlight,可以进行全文搜索。我用了用确实还不错,只要把原来写过的东西拷进苹果电脑,或者不拷进去,就在U盘里插到电脑上,都可以搜索到。一个问题解决了,又来了一个问题,我连搜索什么都想不起来,也是醉了。
所以我从这周开始,摘抄的素材、写的东西,文档标题好好起,日期+文章主旨,在文档中不时总结几个关键词,就好像纸质书折页或者夹书签一样,从一开始就按便于检索的方式设计。这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吧。需要改变的习惯很多,尽快适应吧。
还有个问题是很多时候素材是在手机上看到的,我一般习惯截屏保存,但图片就没办法搜索。后来看“理财巴士”的文章中提到印象笔记app可以搜索图片中的文字(不能转换成文字,只能大致搜索,大致的意思是有一定的错误率,有些词明明图片中有,可能搜不到)。我又开始研究这个,试着建了几个上面的笔记,把图片插进去,然后搜索文字,确实能达到目的,就是整理的效率不高,我以前堆积了很多图片,只能慢慢往里导了,浩大的工程……看来先保证新的图片都在每周末,及时归类并且加进印象笔记中去就不错了。
找了这么多方法,我感觉核心还是保存下来觉得不错的内容要常看,哪怕没什么目的。很多时候读第一遍的内容乍看觉得好精彩啊,一转眼就忘了,而返回头再看的时候,惊喜的感觉往往更多。毕竟从考试的经验来讲,会复习比会预习要重要得多。
2 美食文、美食节目背后的大逻辑
文章的逻辑怎么安排?其实本质上都是“一二三……”,但光用序号来表示显得好生硬、好官方,意味着不亲切、浮于表面。(自黑得好有水准,因为我几个月前刚写过《写作的“三二一”》)
你要说了,不用一二三,用“ⅠⅡⅢ”咯,用“首先其次然后”咯(英文作文最常见,敢说没在考试卷子上先写firstly, secondly, thirdly充数,拽文好一点的用first of all, next, last but not the least)
我也一直困扰于这个问题,直到我看了个美食小说《花间提壶方大厨》。
这个小说内容很简单——恋爱版舌尖上的中国,桥段甜腻腻。我一开始被电视剧版吸引了,因为听说剧组良心请了大厨真的来做菜,每看必饿,而且男女主角长得好演技又好。后来刷剧不过瘾,又找来原版小说看。
作者耳雅真厉害,看目录看得我都直挑大拇指。她怎么设置目录的呢?每一章都是三个字的菜名+三个字的故事提要,比如“炒馄饨和烧火棍”“哈密虾和跪祠堂”,就这样,28章的目录下来,愣是把一个甜宠文看出了菜单感+逻辑感,故事发展脉络很清晰。而且这样的设计还有一个好处,方便改编成电视剧,一章拍一集正好,而且找大厨也容易了,先按目录捋一遍,顺顺当当地安排谁先炒菜谁后炒。
所以做菜的节目真是不能小觑。说了个中国的,再说个外国的——《杰米私房菜》(Jamie at Home)。是大厨杰米拍的,在自己家小院用自己种的食材做饭的节目。每集大概二十五分钟。第一集是西红柿盛宴,讲了三道菜。
我后来仔细分析了一下,原来顺序是有讲究的。第一道是consomme(清汤),冰冰爽爽的榨西红柿汁(其实过程挺复杂的,但我怎么看怎么就是榨了个汁),其实是西餐里面的开胃菜;第二道是西红柿沙拉,说是一道菜其实有三种吃法,可以单吃,可以加点芝士,可以加点意面,相当于西餐里的前菜;最后是拷西红柿和香肠,花式秀他家的烤炉和自己种的各式各样的西红柿,很有趣,最后这道菜是烤熟了夹在面包里吃,这是主菜。
虽然是家常菜,但最后摆完盘给食物拍“定妆照”的时候还是很有高档餐厅的范儿的。大厨杰米在各道菜上用的篇幅是依次增多,特别用像西方大餐上菜一样的顺序,节目看起来就很清晰,一点也不呆板,让我这样的外国人把西红柿都看出花来了,感慨自己在菜市场可买不到只有自家种才有花样繁多、熟得非常好的西红柿,看饿了。